【摘要】从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官员消极观望式的“不作为”可能与对未来政治信心不足、反腐败高压之下对未来预期不明、政策转型需要适应期等要素有关。要改变这种境况,恐怕需要针对不同可能性制定相应的方案,要采取一系列切实的行动,增强官员的政策信心,明确官员未来预期,缩短政策转型的适应期。
【关键词】 官员 不作为 懒政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责任政府的原则和制度安排,要求政府及其官员要依法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比较世界各国政府体制,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过去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更加凸显,以至于形成“北京共识”的种种说法。然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施政过程中,一些部门或一些地方也经常因为“不作为”而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体制角度来看,自上而下的权力关系模式更利于保证中央政策的层层落实,所以,各级政府对自下而上的诉求表现得拖沓推诿甚至“不作为”并不足怪,但是,如果对中央政策和上级指令也表现得消极旁观,那就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将进入第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一是实现国家独立,建立统一治权;二是实现经济起飞,奠定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实现国家治理变革,建立现代国家秩序。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领导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进而制定“四个全面”的发展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将进入第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决定了未来较长时间的国家发展和政策走向,这种发展和走向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定义和阐释。比如,在经济建设领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发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点,转变政府管理和激励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建设领域,以改善民生、保障民权为核心,坚持城乡建设一体化原则,建立和完善国民统一的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同时,健全社会组织机制,为国民参与社会生活、协调利益诉求开通制度化管道,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在法治建设领域,以构建统一的司法体系和司法权威为目标推进司法改革,力求将一切公权和私权活动以及社会矛盾和纷争的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提升国家法治水平;在政府建设领域,规范政府及官员行为,优化政府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决策体制,以现代政府的原则和标准,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在政党建设领域,以反腐肃贪为开始,整顿官场秩序,并逐步依照现代政党制度,重构密切的党群关系,增强执政党的领导力;在军队建设领域,依照现代国防理念和国际国内安全需要,推行军队改革,构建现代化要求的安全体系和军事力量;在对外关系领域,坚持在既有国际秩序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合作空间和合作机制,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进一步确保国家利益的同时,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