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的那节课讲的是“科学究竟是什么?”刘刚设计了1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假设科学突然离开了我们,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科学带来的便利,设计这样的问题能把学生带入一种思考的状态。”刘刚说。
学生们马上从随身携带的手机聊起,讨论着“如果离开手机自己能坚持多久”,逐渐深入到“科学突然离开我们”会发生什么的探讨。接着刘刚又抛出了“科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科学是单个人的事情还是由共同体完成”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学生们被带到了“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主题。
时刻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说起来简单,但对思政课老师而言,工作量极大。“现实是具体的、变动的。我们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密切关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我每天除了上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需要泡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左鹏说。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把思政课当成拓展知识的途径。
理论的力量最终征服学生
把课讲成这样显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那么老师还搞不搞科研,要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只搞科研不搞教学似乎还可以,但是如果只搞教学而不搞科研万万不行。”冯秀军说,没有研究就做不好教学。”
在谈到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时,曾有人指出课堂枯燥乏味是主要问题之一。于是,在思政课改革过程中,不少人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各种漂亮的PPT、精彩的视频资料频频亮相。
“但是,有学生会对我说,不要搞太多的花样,请您用理论的力量征服我,如果您能用理论征服我,我就信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说。
对于很多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说,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似乎很幼稚。
“形式丰富的目的在于内容的深入。”左鹏说,如果只停留在营造丰富多彩的形式上,而把思政课的本质抛到一边,就失去了这门课所具有的意义。
虽然教学和科研兼顾有些辛苦,但在冯秀军看来,教学本来就可以促进科研。尤其对思政课来说,“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不仅是学生,还有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所以很多学校给年轻人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科研,“我们老师一年发表的文章也能有几十篇。”孙蚌珠说。
现在刘刚不仅要经常研究国外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的,也不能放松自己的科研。学期之初,刘刚给学生开出了一个40本书的书单,同时让学生期末时交一份1万字的论文。
对于一位思政课的老师来说,在开学之初留这样的作业是需要勇气的,好在每次坐得满满的教室给了他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