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钱理群:相信青年,相信时间

53

在向学术界告别之后,不久前,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又在三联书店以《我与青年》为题演讲,意在向青年告别。

他建议年轻人:一要抓紧大好时光,自由读书,为建立信念与理想打下知识与精神的底子。二要适当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底层,到农村去,了解中国国情。经授权,本版摘编部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我面前

我出生于1939年,按今天流行的说法,应属于“30后”那一代。

我于1960年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生学校教语文。那年我21岁,我的学生年龄和我差别不大,属于“40后”。

我出生在一个上层社会的旧式大家族,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长大,小学、中学与大学读的都是名牌学校,自己也是以当作家、学者为追求的。一下子到了边远、底层的专科学校教书,这样的反差实在太大,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我面前,要年轻的我独自应对:如何面对现实?还要不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又如何坚持?

开始我有点不知所措,但冷静下来,就做出了决定我一生的选择:对于我这样的天生的理想主义者,放弃自己的追求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严酷的现实,我又必须做出某种调整。

我一到贵州,当地人事部门就向我宣告:进入贵州大山,就别想出山!我曾经想考研究生,但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学校明确表示不准报考。这样,我就必须作好长期(甚至一辈子)待在贵州的准备。那么,我又如何坚持理想呢?情急之中,我突然想,是不是也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现实的理想”,即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理想。

于是,我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尽管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学校对我另眼相看,连班主任都不让我当,但总还是给了我一个课堂,一个和青年人接触的机会。于是,我决定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现实理想,由此开始了我自觉地充当青年的朋友的人生之路。我不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而且搬到学生宿舍里,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由于我和学生年龄差别不大,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一起学习、逛街、踢球、爬山、演戏、办壁报,我的周围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学生,真的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钱理群   青年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