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法治制度化的过程,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参与,并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治尊严的行为习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公开、透明、科学、人性化的“阳光作业”方式来推进实施。
以“阳光作业”的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方面均能够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弄得清、看得到法律的公正,逐步赢得社会大众对依法治国的信任,才能够促使全社会相信法律拥护法治,最终达到“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氛围。通过“阳光作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与我党“执政为民”的原则统一落到实处。
以“阳光作业”的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方面均能够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弄得清、看得到法律的公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社会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强。近二十年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面对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全方位变化,法治水平尚难以满足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国际国内发展的要求和挑战。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解为190项具体任务,目前实施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由此进入了历史“快车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四个全面”中提纲挈领的核心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发展和建成的“小康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以可以信赖预期的方式凝聚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促进改革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深化、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在宪法的框架内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法治制度化的过程,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参与,并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治尊严的行为习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公开、透明、科学、人性化的“阳光作业”方式来推进实施。在当前这样一个日益网络化和自媒体化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于公平法治的要求空前高涨。以“阳光作业”的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方面均能够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弄得清、看得到法律的公正,逐步赢得社会大众对依法治国的信任,才能够促使全社会相信法律拥护法治,最终达到“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氛围。通过“阳光作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与我党执政为民的原则统一落到实处。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正人先正己”,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党在新时期自律发展的重大战略,也为党以“阳光作业”的方式展开领导树立了信任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也是守法的示范者。党的活动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展开,要为社会公众树立榜样作用。因此,党的活动应当以尽可能开放、透明的“阳光作业”形式进行。党的领导干部,更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奉公守法不谋私利。因此,对于执政公开应当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行为准则的题中之意。党自身的“阳光作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保障。在此前提下,党的权威将得到实质性的巩固和加强,党才能够更有力度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并通过“阳光作业”的形式使法治理念贯彻到法治政府、法治队伍建设,达到全民守法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