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栾轶玫
未来媒体是个什么样式?当思考这一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媒介与人的关系,包括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也就是说媒介与人以一种怎样的“距离”关系存在着,从古到今,似乎这种“距离”关系由远而近,越来越贴近人身。
当越来越多的“ 可穿戴设备” 以比“ 电脑”“iPad”“手机”更贴近人身的方法来到我们面前时,一种更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升起,也许,未来媒体与人的距离更“无间”、更“亲密”、更趋向于“零”,最终媒体将以芯片“植入式”的方式存在于人体内部,终端即人,人即终端。人们与外界的“对话”不再借助各种体外循环的“终端”设备,人成了最大的介质与载体。
芯片植入式媒体
从媒介与人的距离这个角度来观察媒介的变迁,并以此推断出未来媒体的走向。概括而言,媒介与人的关系“由远到近”,存在着“ 体外—体表—体内”的变迁路径。比如从早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脑这些体外媒介,到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体表媒介,进而到未来的类芯片植入式的体内媒介。这种判断不是想像力泛滥的结论,而是来自未来新型媒介生态变迁的自然结果。
通常而言,我们理解传播的前提是要理解并整合传播的环境与行为,这个整合包括对媒体技术、政策、内容、传者、受者等一系列传播生态因子的系统考量。传播学者阿什德认为传播生态指的是情景中的传播过程。它有三个维度:信息技术、传播模式、社会行为。未来媒体可实现植入式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引发的对于个体受众兴趣、喜好更精准的认知。此外,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传播模式改变与社会行为的变迁,也都支持了人与媒介之间的“亲密无间”,可植入式媒体由此诞生了。
其一,物联网与云计算。云计算与物联网在信息时代最为凸显。物联网是比尔· 盖茨1995 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的科学设想,很快他就在自己的家里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小范围的物联网。到了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ID 实验室首次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Code)系统,即物联网概念。此后在2003 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 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在过去二十年中,各国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设物联网的口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戈尔的“数字地球”、奥巴马的“智慧地球”以及温家宝提出的“感知中国”。各国政府都有发展物联网的要求。
在美国,奥巴马期望利用“智慧地球”来刺激经济,把美国经济带出低谷。其“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指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俗地讲,它是新一代IL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 智慧地球”,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从而打造一个“智慧地球”。
此外,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对未来媒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新闻产品的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以及广告领域都有影响。利用云计算可以很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以《纽约时报》为例,它有1100 万份1851 年—1922 年文章的扫描文件要从TIFF 格式转换为PDF 格式,由于数量(4TB) 非常庞大,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和大量的转换时间。得力于云计算,《纽约时报》工程师将所有的文件传送到亚马逊的S3 简单存储服务平台,亚马逊采用EC2 弹性云计算方式,运用100 台电脑进行并行分布运算,结果仅花了四个小时和大约3000 美金就搞定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成本就这样被降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