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高考加分奇葩现象层出不穷 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4)

  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针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考加分”丑闻,2014年年底,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自今年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其他一些加分政策也有缩减或取消。

不过,虽然高考加分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但仍有一些保留的地方性加分。比如像自主招生中,仍留有一些可以“钻的空子”。目前一些全国、全省类的作文大赛等竞赛仍在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宣称“只要能得全国大奖,就可以优先参加自主招生”等。在此号召下,一些学生和家长不惜聘请高级写手参加比赛,有的语文老师亲自上手“代写”,有的甚至还去贿赂组织方。

法律界人士认为,要谨防形成由相关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性造假”,斩断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比如,在辽宁省鞍山市高考加分腐败案中,“家长有需求,我们想挣钱”是涉案当事人的真实想法。看似“双赢”的背后,其实是对其他考生权利的“侵夺”。

高考决定着许多人的命运,一分之差,就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专家们表示,当前一些高考“优先项目”仍有模糊之处,建议在新的高考季到来之时,要加大透明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绝不能在“体内循环”了事、让公众“雾里看花”。

还有一个多月,2015高考季即将到来。今年的高考,不仅是对学子们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新政的一次大考和检验。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高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