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并非救世之灵丹妙药,普世之标准价值,教世之唯一尺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如同自然界一样,哪能一看到寒空的圆月,就妄言四海皆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91岁高龄的李光耀谢幕人生舞台,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和全球主要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和颂扬,更有西方有识之士透过新加坡模式反思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认为西方民主不适合亚洲,且在欧洲面临诸多挑战。这一独具慧眼的深刻见地实乃难能可贵,发人深省。
一直以来,世人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新加坡模式作出诠释。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为了把沙漠变成“绿洲”,实现工业化与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李光耀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组建清廉政府,进行严格管理,优先发展经济,重视国民教育,促进社会团结。从那时起,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均年收入从500美元提高到今天的约5.5万美元,是法国的两倍,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卡塔尔和卢森堡。白手起家的新加坡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将弹丸之地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造船业中心、亚洲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国和主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无疑是这一经济奇迹的创造者。
但同时,李光耀的“威权统治”招致西方诟病,认为他长期专权,压制自由,背离民主。换言之,“新加坡模式是柔性专制”,李光耀遵循了亚洲价值观——国家利益优于个人权利,国家威权始终高于个人尊严,其统治是超凡能力与威慑力的独特结合。一言以蔽之,李光耀用牺牲民主的方式发展了经济,新加坡模式=巨大经济成就+东方专制主义。
对于这一评价,李光耀并不避讳,坦言新加坡虽被称为家长制的“保姆国家”,但因此而受益颇大。美国研究机构“自由之家”大谈卢旺达、孟加拉国、柬埔寨、菲律宾有所谓民主,“但它们有像样的生活吗……人民迫切需要的就是经济发展……他们想要房子、药品、工作、学校”。李光耀还明确表示,独特的亚洲价值观与西方的自由标准不相容,“如果民主对俄罗斯人——白人基督教徒——行不通,我们能假设它会很自然地对亚洲人行得通吗?”
李光耀是一位世界秩序的精明观察家,被广泛认为是“东方的亨利·基辛格”。对于李光耀的治国之道,基辛格表示认同:“李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美国当前宪法理论开出的药方。但是……如果新加坡选择批评者主张的道路,那很可能因为种族问题而崩溃,就像今天叙利亚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