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互联网+”是解决贫困实现共富的最佳切入点(2)

 “互联网+”是解决贫困、实现共富的最佳切入点

近年来城镇化在被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与此同时农村的空巢化也越来越引人注目。近日有媒体爆出,陕西省榆林市一个村子全村只剩两个人,500多亩的土地很可能撂荒。杨培芳提出,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新农村将会怎样?

杨培芳曾到苏北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做过调研,这个全国闻名的“淘宝村”正是凭借互联网的发展完成了转型,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到了村里。

东风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此前,家家户户都从事废品收购,也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废品收购逐渐衰落,网络创业青年孙寒却让家家户户的“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改变“垃圾村”的命运。

2007年,毕业归乡的孙寒发现家具行业的巨大市场,他通过调查,开始摸索着生产简约家具在网上售卖,获得了不小的利润。自此,在孙寒的带领下,东风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网店,产品远销至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木材、板材的加工销售成为了苏北地区的特色产业。

“以前我丈夫和儿子都在深圳打工,现在他们都回来在我的家具厂给我打工,工资是他们以前拿到的两倍。”一个东风村六十岁的老太太这样说。

和马云在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一同敲钟的王小帮,也用同样的方式将山西省吕梁市的土特产售卖全国各地。

许多国家级的贫困村、县都是“越扶越贫”,人也越来越少,但是却不乏通过互联网走上致富路的典型。杨培芳认为,整个产业结构都在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新的变化,在农村,随时都可能找到与互联网相通的新切入点。

杨培芳认为劳动力素质低下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主要靠教育和信息。但是“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已经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网络协同与公共理性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遇到了新自由主义和新干预主义的二元悖论,“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实用主义政策只能加深危机。杨培芳认为,这暴露出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肤浅——要么交给“看得见的手”搞统治经济,要么交给“看不见的手”搞自由放任的经济。

杨培芳认为,在“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生产力时代,应该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社会网络的协同作用。

农业时代的经济伦理是群族理性,工业时代的经济伦理是个人理性,信息时代的经济伦理应该是公共理性,最后走向普遍幸福的信息社会。

公共理性正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透明的基础之上。“以前的市场环境下没有网络透明,必然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市场诚信缺失,一切人坑害一切人。”杨培芳解释,网络透明将使市场中的恶性竞争变成“透明博弈”。

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交易要考虑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以前你不道德没有人知道,现在你不道德大家都能看见。在这种刚性氛围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这也会更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互利态度,并为他人提供有用价值才能得到合理回报。”

那么由谁来支持这种公共理性呢?杨培芳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宣传、教育让国人只知有政府空间和家庭空间,不知公共空间为何物,所以才陷入一会儿搞公共服务市场化,一会儿又回归政府垄断的混乱逻辑。”为此,支持公共理性必须由未来人数最多、最有分享意识的广大中产阶级来承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互联网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