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版(2)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仍属高增长

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如果从1978年算起,这一起飞过程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并将持续到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一经济起飞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个阶段,一是1978-2011年的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9%;二是2012年以后的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实现这一阶段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规模效应。中国GDP的规模越来越大,按汇率法计算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也达到了17万亿美元,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美国,具有这样的经济规模。体量大了,增长速度自然会递减。美国从2000年跨进10万亿美元之后,经济增长率就再没有超过3%。二是追赶效应,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也会使追赶速度发生递减。

面向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将面临四个方面的硬约束:能源供给约束;其他主要资源供给约束,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环境质量约束;二氧化碳排放约束。只有中国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率下降至7%左右的增长率,直接减少了对上述生产要素需求的增长率,此外各类能源消费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弹性系数也会有所下降,进而才能够大大缓解上述四大约束,尤其是第四个约束,既是国内约束,更是国际约束。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增速递减。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也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主动调整、主动减速的结果。例如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来看,“十五”“十一五”提出的预期目标分别为7%与7.5%,但实际值比目标值分别高出2.5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两个时期始终未能完成结构升级(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等目标。进入“十二五”时期,预期目标调整至7%,2011年年度目标为8%,2012-2014年则降低至7.5%及左右,今年又进一步降低至7%左右。随之,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就从2010年的10.4%下降至2014年的7.4%,下降了3个百分点。因此,经济增长率的转变是我国政府主动适应新的发展阶段,主动加以调整的结果。我们发现,实际值与预期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以至于接近目标值(见表2)。这其实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宏观调控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因此,“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是适宜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在7%以上,这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7%以上仍然是世界上高增长类型。

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经济发展   胡鞍钢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