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再次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确性标准。重提文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大战略,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旗帜。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 文艺工作者 社会主义文艺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讲话指出了当前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所在,强调了党的文艺工作未来要坚持的发展方向,讲话意义重大,但落实起来,面临难点和挑战。
重提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确性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重提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再次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确性标准。西方学界和文化界讲“政治正确性”,那么中国的文化和文艺的政治正确性标准是什么呢?文艺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政治正确性的重要标准。重提“文艺为人民服务”是让文艺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和路线上。党内反腐十分必要,但多是治标。若要治本,要重新获得活力和公信力,需要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艺领域重新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力和政治动员力。为人民服务是改革发展的大义。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党的改革议程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是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社会动员力和政治动员力。党的公信力从何而来?中共起初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中共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政治动员力。这种动员力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作为正确的政治理念付诸实施,转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支撑了一个新政权的诞生。
习近平提出“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要求,在当前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下,意义尤为重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艺为谁服务,与国民性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的行为导向有极大关系”。上个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小说《骆驼祥子》、《暴风骤雨》、《红岩》等,70年代到90年代的电影电视剧《创业》、《四世同堂》、《渴望》,21世纪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是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好作品。坚持人民至上的好作品,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劳动和生产的高昂热情。
中国的文艺舞台上需增强歌颂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作品
如果从过去十多年来的中国文艺作品看,的确很难看到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大众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化和文化资本化的浪潮里,把社会思潮引向负面和消极。大众文化产品堆砌的是一堆散沙,而不是文化软实力。一些文化作品用自私的个人主义和对爱国主义的讽刺来教化社会。与此同时,国内学界研究文化软实力的人,只看到美国强大的软实力,而忽视了中国共产党曾经拥有过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年,中国共产党基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把全中国人空前地团结起来,积极性空前地发挥出来。近百年来,西方人多把中国人描写成自私自利、狡诈欺骗、猥琐肮脏的势利小人。这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文艺舞台上更需增强歌颂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作品,需要更多的张思德、王成、江姐、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一个强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党的文艺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是民心工程,是凝聚、发展和壮大党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某些媒体和文化管理部门,一方面,只看到资本的力量、收视率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基层群众那里看不到依靠力量,看不到中下层群众蕴藏的正能量,更看不到这种力量通过党的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有效动员,可以化作巨大的自身力量。如果广大底层民众能够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看到党的改革事业为了谁、依靠谁,党的各项事业就能较容易得到底层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党的政权就有稳固的力量基础,就能最大程度地孤立和削弱党的反对阵营的力量和士气,最大范围地凝聚党的支持阵营的力量和士气。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通过整合党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还在于,作为先锋队的党组织与人民群众通过良性的互动,相互塑造。通过文艺作品,普及“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市场化后碎片化的利益诉求中,把为人民服务重组为社会的集体意志。同时,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党不脱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受人民制约,巩固党的政权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