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新常态下推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2)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 郝 鹏

核心提示: 我们考虑 2020 年要确保实现“两个接近、一个达到”目标,即: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将持续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人民论坛:当前青海省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您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郝鹏:发展不足仍是我们省民族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关键是我们要依托丰富的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工业方面,我们深入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农牧业方面,我们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从产加销全产业链上把农牧业做成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方面,我们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绿色建筑、废弃物利用等产业及产品开发,将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方面,我们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和冬春旅游产品,推动一批旅游景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提档升级,打造大美青海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方面,我们抢抓物流快递、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机遇,力争在新一轮产业重构中谋求突破,赢得先机。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论坛: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青海省又是如何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郝鹏:当前,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将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的原则,每年集中75%左右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努力解决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抓好就业增收。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到2020年,力争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10年的2.5倍以上。筑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我们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重点,继续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我们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稳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切实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贫困问题不解决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就无从谈起。我们将瞄准这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特困家庭,进一步加大区域攻坚和精准扶贫力度,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困难群体在全面建成小康中掉队。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己任,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人民论坛:据我所知,目前青海省生态总体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点生态工程覆盖面不足应治理区的40%,生态保护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未来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算如何推动?

郝鹏:生态是推动民族地区长远发展、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让群众分享更多生态红利。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以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加快推进三江源二期、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协调推进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着力提高重大生态工程的覆盖面和建设层次。为抓好生态环境整治,去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拉网式生态环境大检查大整治活动。今年将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确保还清旧帐、不欠新帐。我们通过全面推进“家园美化”行动,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江源清洁工程、交通干线及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治理,把青海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家园。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去年我们制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6项制度、19个方面的30项具体工作任务,最近又颁布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我们将全力抓好落实,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国家公园等制度建设,多措并举打造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以构建上下联动机制为保障,聚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民论坛:近年来,为了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青海省打算如何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把国家的帮助支持与激发自身活力结合起来,推动青海的发展?

郝鹏:一方面,我们抓紧完善和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去年中央9号文件就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以及推进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我们将切实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从财税、投资、产业、金融、土地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加大差别化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着力激发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首先,把解放思想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干部必须带头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自强自立精神,破除“等靠要”和“小富即安”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其次,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特别是牵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松绑、减负、清障、非歧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发展能量释放出来,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再次,把“向外看”与“向内看”结合起来,既注重与国内外加强经贸文化交流,也重视省内区域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紧密协作,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民族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论坛记者高骊采访整理)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常态   民族   地区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