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考虑 2020 年要确保实现“两个接近、一个达到”目标,即: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将持续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把握全面小康目标,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决不能让民族兄弟缺席,决不能让民族地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郝鹏:我省集多民族聚居区、资源富集区、江河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连片贫困区为一体,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全省大局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10年召开了第五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又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部署。在国家的特殊关怀和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下,我省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了玉树灾后重建及后续工作,制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出台支持果洛加快发展等政策意见,启动实施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有力推动民族地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六个自治州人均生产总值4.58万元,比全省高6000多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比2012年增长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群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5年,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3.4%。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更多少数民族群众从农牧业生产转向了二、三产业,市场经济和开放融入意识明显增强。
人民论坛:对于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青海省又有着怎样的规划呢?
郝鹏: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制约,我省民族地区发展依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发展与保护、生计与生态、民族与宗教、和谐与稳定等问题相互交织,做好民族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考虑 2020年要确保实现“两个接近、一个达到”目标,即: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将持续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投入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搭建就业平台,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序开发资源,提高利用水平,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支撑,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条件
人民论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至关重要,青海省打算如何使二者齐发力,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郝鹏: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深入谋划推动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基础支撑作用。交通方面,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力争“十三五”期间州州通铁路,80%的县通高速化公路,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努力实现全省重点区域及重要旅游景点通用航空服务有效覆盖。能源方面,统筹民族地区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及电网能力建设,力争“十三五”新建500万千瓦光伏电站,基本建成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全面消除无电地区和无电村,形成较为完善的输供电网络。信息化方面,坚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农牧民到城镇安居乐业。力争到“十三五”末民族地区城镇体系更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0%。
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注重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地域特点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城相得益彰的特色城镇。加快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行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不断提高城镇运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努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根据城镇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化提档升级,让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同时,要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牧区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打造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