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剩马克思主义没有忘”
信仰坚定,矢志不渝
新中国成立后,罗老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矢志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奉献人生。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体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罗老师建议:“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后面,加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导向。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罗老师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的座右铭和育人立足点。他经常告诫学生:做学问,价值取向要正确,要关注国家命运,要有“大我”情怀。在他病危之际,仍然关注党中央开展的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对一些腐败分子的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要幸灾乐祸”。
2013年6月,罗老师正处于第二次脑手术后的康复期,因大面积脑梗,能记起来的事已非常有限,能说出的话也很少了,但当我向他汇报了《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的情况时,他的话语一下子清晰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反对教条主义”“要反对个人主义”。我激动地拉着老师的手说:“您都病成这个样子,什么都忘了,就剩马克思主义没有忘啊!”老师坚定地回答:“我怎么会忘!”然后哈哈大笑一声。奇怪的是,老师自2012年底患病做脑手术后,似乎已经失去了笑的功能,但说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他却爽朗地笑了。这或许是罗老师告别我们前的最后一声笑,这笑声是对他自己人生信仰的又一次宣示,也是对我们这些后生的期望和激励。
“罗国杰永远是小学生”
善以待人,谦虚谨慎
罗老师受人爱戴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善以待人、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品质。在病床前,他不止一次教导我说,做人要大气,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当谈到别人时,他总说别人是好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多数人都是向上向善的,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多一些肯定和赞美。
“宽以待人”的另一面是“严以律己”。罗老师病重期间,每当我向他转达中宣部、教育部领导对他的问候、赞扬和感谢时,他总是说:“人是总要谦虚谨慎的,罗国杰永远是小学生。”2014年,罗老师荣获第三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在病床前,我向他读了颁奖词。当读到罗国杰教授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理论的创建者”时,他示意我停下,说:“这是大家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还要继续努力。”在罗老师病重期间的零散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为人处世的遵循,也窥见了一位大师构筑学术高峰的奥秘。
罗老师走了,但他留下的思想和德行是常青的。踏着先生的足迹,坚定信仰,坚持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迎来的一定是伦理道德与价值追求的艳阳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