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罗国杰教授的最后十年:为信仰和学术倾尽心力

作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吴潜涛

罗国杰教授的最后十年:为信仰和学术倾尽心力

2006年初,罗国杰手捧工程《基础》教材送审稿,满怀欣喜。资料图片

3月9日7时22分,罗国杰教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消息传出,我国伦理学界、哲学界、思想政治教育界沉痛悼念、深切缅怀这位新中国伦理学事业奠基人,大家用“德高望重”“高山仰止”评价先生的为人和风骨,表达尊崇和敬仰。近十年来,共同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缘分,使我这位弟子有更多机会拜见老师,领悟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受老师的智者风范。在罗老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系谱里,随意拾零,就能领略他的崇高人格与炽热情怀。

最后十年的心血,全部浇灌在“马工程”上

  担当使命,十年奋战

2005年初,中央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组织科研队伍,参加新方案课程教材编写竞标。为组建最优团队,北京市教育工委希望罗老师领衔参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竞标。当时罗老师已年近八旬,且体弱多病,但并未推辞。他说:“我年纪大了,但必须担当使命,承担这项事关国家命运、千百万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他亲自“点将”组织队伍,开展调查研究,反复修改教材编写“三级大纲”。经过认真准备,罗老师带领团队撰写的《基础》教材三级提纲被评审专家评为“最优”提纲,他也被批准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基础》教材编写组第一首席专家。紧接着,罗老师精心组建起来自五湖四海的教材编写课题组,并带领课题组认真学习各省市学术团队的申报材料,从中发现思想闪光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教材提纲。为编好教材,罗老师集思广益,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樊篱。例如,他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突破了以往伦理学体系中关于道德理想地位和作用的思维定势,把《基础》教材第一章题目设置为“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创造性地构建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理论逻辑。《基础》教材自2006年出版后,先后进行过六次修订,前四次都是在罗老师亲自主持下进行的。为了教材的撰写和修订,他先后组织召开50多次课题组会议,多次参加座谈会了解一线师生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病重期间,仍关心教材2013年版的修订情况。他说:“要按照中央要求和师生意见,好好修改。文章都是越修越好的。”

罗老师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十年,也是他与病魔抗争的十年。期间,他经历过脑出血、车祸、心脏停搏、大面积脑梗、肺炎等六次大的病痛,做过两次大脑手术、一次心脏手术,但他对《基础》教材逐步完善的思考和追求从未间断。可以说,罗老师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心血,全部浇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罗国杰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