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学术研究岂能“创造”冗余概念(2)

有一些人常常力图用各种术语掩盖自身知识贫乏的“症状”,他们行文时,满篇“热昏的胡话”,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就此而言,时间以及理论之间的公平竞争也许是淘汰冗余概念和一些平庸理论的最为自然的方式。不过,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即使仅从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事先有意识地注意避免冗余概念的“创造”,以免误人误己。这就需要自觉地做到:熟练地掌握并区分开不同类型的话语系统;准确而恰当地定位自己以及他人研究中关键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所属层次,同时以分析性概念的基础性、相关话语系统的历史和现实解释力为衡量理论好坏之标准。

在社会学界倡导以解释为目的的研究,强调分析性概念的建构,也许是避免学者们不断制造没有价值的冗余概念的根本所在。当然,但凡能够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情和道理,最好就用“大白话”,而不要再额外使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术语。此外,通常检验一个分析性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是否必要的标准之一,是用它来分析诸如“太阳东起西落”、“月亮阴晴圆缺”之类的“大白话”时,能否在其中发现不为人们所觉察的前提局限、逻辑缺陷、概念不清,以及能否在新的基础之上,将事情和道理说得更清楚、准确和精确。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社会学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就需要在审慎地提出一些新的敏感性概念的同时,尝试着将现有的敏感性概念完善为解释性理论,而不是忽视理论的实质性建构,转而热衷于冗余概念的“创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