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学术研究岂能“创造”冗余概念

最近社会学界似乎颇为流行使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对“大白话”则看得较低,这是很值得反思和警惕的现象。搞不好我们只不过是在摆设一些没有事实和理论根据的“冗余概念”;这些概念云山雾罩,反倒增加了人们掌握有用理论和了解事实真相的困难;其能够存续的时间,恐怕远不如“大白话”来得长久。

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社会研究主要有三个基本的、有用的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尽管某项研究成果可能不止满足一个目的,但大多数研究成果仍然可以据此分类。相应地,作为构建研究成果乃至理论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也可以区分出三种概念:日常生活用语、敏感性概念和分析性概念。

日常生活用语通常都是“大白话”——至少对相关社会生活圈子和共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是如此。对于探索性研究而言,其话语系统中使用的主要概念停留在这个层次也就够了。虽说是大白话,但“日常生活用语”这个层次的概念却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和社会建构性——当进行异文化探索时,这一点通常就能够彰显出来。于是,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要概念表述理论时,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也就常常会不经意间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意义上所谓的“事实”、“真相”和“规律”,也许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结果。敏感性概念具有穿透日常生活用语之包裹,带领人们观察和认识到更多事实、真相和规律的功能。这类概念带有一定的描述性色彩,服务于且往往来自于拓展的描述性研究,能够概括一类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社会现象,或直接指称和呈现某种联系或关系。以它们为基本要素的话语系统或描述性研究通常会唤起读者和一些研究者的共鸣,使人们变得更为敏感。但这套话语系统却仍然带有模糊性——其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往往需要进一步的阐述和界定以及关系厘清乃至经验验证才能增强解释力,获得理论稳定性。分析性概念往往需要有严格的界定和相对固定的逻辑或经验对应物,其抽象程度通常较高——至少相对于其解释对象而言更高或更具基础性。这类概念需要纳入到或组合进比较严密的相互关联的体系之中才具有分析性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很难脱离其所构造的理论体系而单独地具有解释性。

不难看到,上述三种类型的概念相对固定地对应着三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不过,三类概念伴随着人类历史较长时段的发展,并非不能在话语体系间流通。长期来看,一些分析性、敏感性概念可能沉淀为日常生活用语,相关理论也随之成为常识,推进人类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与之相对,研究者亦可能借用或将日常生活用语经严格界定而发展成敏感性、分析性概念,并进一步纳入到相关理论的建构、创新和变革中去。短期来看,三种不同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却又因其清晰性和抽象性程度的不同,而不能简单地抽离其体系,去与其他类型的概念平行地搭配和混用,否则就很容易闹“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其中主要包括:一是没有事实基础和理论根据的凭空捏造。二是不注意概念所在话语系统之间的层次不同或所在理论系统的意涵差异,而简单地套用概念指称理论。三是仅就概念而不顾理论去做文字游戏,是冗余概念被学界不断“创造”的“重要”方式,其表现为一些看似精巧、带有辩证性、对立或对称性的文字拼凑游戏。这种做法很容易人为地缩小既有概念背后所牵涉的原有理论的解释范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