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全民阅读”时代:读纸?还是读屏?(2)

案例2 更易感到心灵的安静

在媒体工作的万鹏,在朋友圈中,是个出了名的好书人。

万鹏的阅读面非常广而且讲究品质,他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大体划分成了几类:“一类是历史典籍,我喜欢从书中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中体味人生;第二类是针砭时弊的书,思辨性强,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第三类是和我亲身经历有关的书,比如我曾经支教过,现在就对讲述农村教育类的书感兴趣;最后就是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我也会有意识地给自己充充电。”

万鹏不仅喜欢阅读,还喜欢到书店读书,他办了一些书店的读书卡,固定时间去书店的角落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有意思的是,在美术馆附近的三联书店,他在读书的时候还曾碰到同事,在偌大的北京城,大家因为对书的喜好而聚首。

万鹏并不排斥电子书,事实上,他因为曾经参加书店组织的读书活动还获赠了一个Kindle阅读器,喜爱旅游的他,也会在行囊中装上Kindle随时看书,但是,“如果纸书和电子书放在面前让我选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纸书。”万鹏笑言,“我好像觉得只有读纸书,才更让我觉得能静下心来,更能让我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比如在去西藏的火车上,我曾尝试过读电子书,也不是不能读,但就是觉得不太能静得下来读长篇文章。电子书可能更适合读一些短篇的文章。”

在万鹏看来,对纸书的偏好,可能跟他是个文科毕业生又曾在大学里教过书有关,再说,他正处于“30+”年龄段,更愿意在书中寻求人生的感悟,目前又没有孩子需要他照顾,所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阅读。

案例3 从小养成读书习惯

李耀颜是一个未满8岁的男童,虽说还在上小学二年级,但是书龄也不短了。

从最初听父母读绘本开始,稍微有点词汇量之后,在父母有意识的引导下,从简单的绘本到注音书再到较复杂的全字书,他一步步走上小书童的行列。现在,比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书,早已被他轻松拿下,此外,一些科普书、漫画书,他也喜欢。还有报纸,早在学龄前,他就开始了自主读报,家中所订的各类晚报、青年报等,都广泛涉猎。

春节期间,电影《狼图腾》上映,看过之后,李耀颜请妈妈给他买来了简编版的《狼图腾》书,这个男孩竟然用了一个下午,就通读了一遍。

“现在,孩子对礼物的要求通常是一套新书。有时我也会担心他是不是读得太多了,像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整个下午看书是不是对视力不好。不过,他这么小就喜欢读书,我们也很欣慰。”李耀颜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一度对iPad等电子产品也很喜欢,但是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读纸书,一段时间后,孩子便养成了读纸书的良好习惯。

“我也不是绝对排斥电子产品,但是我觉得,孩子还是应该从小更多地培养对纸书的阅读习惯和热爱,否则泡在电子产品里长大,怎么还能保持对纸书的最初记忆和热忱呢?”李耀颜妈妈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全民阅读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