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人本”思想审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
用马克思阐发的人本思想来衡量,中国经济生活存在着以GDP为中心的商品拜物教,致使经济结构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第一,在需求结构方面:过分强调投资的扩张,而与人直接相关的消费则未能充分释放,消费的增长落后于投资的扩张,形成“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格局。统计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率2000年为46.4%,到2013年为36.2%,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当然,从欧洲投资者眼光看,中国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从总体上看,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48.2%,创历史新高,但与2012年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个百分点。特别是涉及“人”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指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仅为38.5%,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相比低10个百分点,呈现“人比”严重少于“物比”的格局。
第三,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9月份最新公布的《2014——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位。但仔细研究与人相关的“科技就绪度”排名,中国仅排在第83位。这说明与人相关的科技创新问题还比较滞后。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技术创新,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的“十三五”结构转型思路
中国“十三五”规划正在研究制定中。有关方面的思路是何?我不知晓。这里只谈一个学者的结构转型思路。
我总的想法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结构调整到了必须转换理念的时候了。怎么转换?简单说,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和“官本”思维,用“人本”思想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人”字在中国的汉字中,虽只有一撇一捺,但怎样把握人的真谛,颇有学问。我在《人本体制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提出,从横向来说,应是“全体人”而非部分人,要使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纵向来说,应是“多代人”而非一代人,要平衡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内核上来说,应是“多需人”而非单需人,不只是日常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