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舆论场已形成多元治理良性机制(3)

■专家观点

  李欲晓(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网络生态环境改善助公众树立信心

如今,人们每天的生活都与网络密切相关。同时,大家也能切身感受到网络上一点一滴的积极变化。

国家网信办成立以来,我国互联网相关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都做得很到位,重点工作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如网络空间环境的改善、制度的完善等。在推动网络法治化建设方面,我国同样做了许多努力,包括打击网上色情信息、虚假广告、部分网络大V造谣传谣、个人信息泄露等。有部分工作可以短期见效,也有部分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比如“微信十条”等着眼于制度的工作,这些工作将让网络未来的发展更为可期,也更为可信。公众在网络空间中的信心得以树立,大家认为这些工作办的都是实事,而不是搭“花架子”,比如“网络安全宣传周”、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些举办的活动既传播了正能量,又能让公众对网络的长期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就网络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而言,目前的状态“开了个好头”。中国网络空间的体量非常大,建议不断在发展中解决相关问题:第一,进一步完善当前制度并加强落实,弥补相关漏洞。第二,网络空间行政管理能力要适应网络的特点,各部委、主管部门应统筹安排,形成更有活力和成效的工作机制,让网民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福利和自由。第三,我们要激活网络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公众个人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和创造力之间取得平衡,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第四,进一步发展网络产能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我们要明确哪些东西由自己生产,哪些领域有创造力,哪些服务是可信赖的,哪些方面要持续长期发展,从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光明网记者 郑逸采访整理)

 王四新(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发展中构建有秩序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治理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紧密融合,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

去年以来,国家网信办相继推出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一系列规定,对当前的网络空间治理意义重大。一方面,这些规定抓住当前网络空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对于网络参与各方而言,就是拥有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不再跟着感觉走;另一方面,这些规定的出台,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而言,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网络空间治理的方向,政府参与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态度也有所显现。这个基本态度就是:在发展的前提下,注重网络秩序的建构,使得网络从发展的蛮荒状态和丛林规则中跳脱出来,真正实现有规则、有秩序、有方向的发展。通过构建基本秩序,清理过去发展中的乱象,挤压发展中的水分,为互联网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布局。

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始终要强调,治理是在发展基础之上的治理,不能因为治理过度而影响互联网发展,如此就会本末倒置。因此,在治理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参与各方的利益,既不能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施加过多的不合理义务,具体的治理措施也要有合理的实施步骤,最终要在各方共同协调之下,扎实完成各项治理工作;其次,对于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不能简单期望一下子解决,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还要做好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准备;最后,必须认识到网民意识的养成需要漫长的过程,网络治理也要立足于整个网络空间的言论生态,保证网民依法享有的言论和监督权力,避免打压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光明网记者 吴晋娜采访整理) 

 祝华新(人民网副总编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

  舆论场已形成多元治理良性机制

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各方面的利益分配也都在调整期,一些社会压力有时会通过比较激进的方式呈现在网络上,成为对现实稳定发展的一种新风险。

相比于早期的BBS和博客,在如今的微信、微博时代,朋友圈就像一个开了锁的日记本一样,每个网友都在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中国网民开始了手机上的“集体生活”。因此,在新的社交和传播形态下,需要形成对互联网新的治理机制。

在司法层面,“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谣言等违法言行勇于亮剑,比如打击网络谣言、保护隐私等。在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了网络犯罪不仅仅包括网友,网站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使网站有了自我管理的机制。

这两年以来,我国构建了一个日益清朗、规范的网络环境。很多党政机关主动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不仅宣传方针政策,而且还在上面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政务微信账号已逾10万,政务客户端发展迅猛,“两微一端”已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模式。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网友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网友以前可能分不清专业媒体的报道和网络帖文孰是孰非,现在大多数网友都可以对网络舆论有清晰的辨认,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关切网上的流行议题,通过专业的新闻采编力量,为网络传言求证,通过证实或证伪,让新闻媒体成为重要的把关人。所以,今天在我们的新闻舆论场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元治理的良性机制。

 (光明网记者 郭佳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网络空间   网络治理   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