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的无力”
对于这部分,《笔记》中类似“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不够严谨,但作者对“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往往在农村处于困境的观察,还是比较细致并有洞见的。
就拿老记自己来说吧。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笔者家里就学孩子多,教育负担重,我家一直是全村最穷的。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是我大学毕业后、大约在2003年用弟弟的打工收入购买的。那时,全村除了我家其他家庭都买了电视机,且附近亲戚邻居都建了新房。除了上学期间家庭困难,大学毕业后“知识的无力”实际上也有所体现。我是村里、乡里同年龄段为数不多的大学本科生,也是当年全县高考状元。但直到现在,如果用家庭财产来衡量,我家在村里、乡里、县里都是中下水平。
笔者说这些,是想说明《笔记》所说“知识无力”的现象确实存在。随着近年来“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剧,这种现象甚至愈显突出。早在七八年前,老记就调研发现:一定程度上,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呈现一种“倒金字塔”现象——读书越多就业越难,许多农村家庭花了全家积蓄、甚至举债供孩子上大学,有的毕业即失业,有的虽然就业,工资却很低,上学成本回收遥遥无期。“读书无用论”因此在一些农村滋长。
小时候,大人、老师教导我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等我们大学毕业后,为什么知识就不值钱了呢?对此,老记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最后想到几种解释:
第一,金钱、收入并非衡量命运、成败、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二,知识可以转化为长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生活品质等;第三,由于教育体制等问题,专业不对路难以就业,或工价不高;第四,知识是力量,实践也出真知,磨难更炼人生。或许,当我们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时候,那些没上高中、大学的小伙伴们,正在社会大学里不断实践,流汗流泪流血,学到了更多真知。
当今及过去二三十年的中国,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学历还是阅历,不管是知识还是实践,只要肯学苦干,你都有机会成长、成材、成功。一些人“知识无力”的背后,是其他人有阅历、磨难弥补了知识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