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新华社三农老记眼中的“博士返乡笔记”

春节期间,一篇名为《博士春节返乡笔记》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还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的首页。有不少网民在争论这则手记的同时,也纷纷长篇发表对故乡的观察文章。文章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春节返乡笔记》在微信朋友圈热传。作为一名出身于农门、长期跑三农的老记,“三农”问题能受到如此关注,倍感欣慰。同时,老记读完也有些话想说,请大家拍砖。

关于“乡村的破落”

《笔记》对农村的生活状况,以及乡村没落的许多描述,许多人都有同感。特别是该文在春节期间、以返乡笔记的形式发表,确实戳中了痛点。笔者在春节、平时回乡及农村调研时也是感同身受,具体不表。

但怎么看乡村这些变化,老记认为《笔记》持否定态度,并引用一名打工者的话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是不恰当的。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和过程论的观点看,当前,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城市生活为多数农民向往。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所以,3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子弟上大学后也定居城市。这是他们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看待。为什么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比如农民返乡、资本务农、农村户口吃香等等,有的甚至提出逃离“北上广”,农业成为“新蓝海”。资金、人才、产业向农村转移,这也许意味着未来农村的大发展、农业的新空间。

国人普遍都有怀旧情结。我们都怀念故乡,却不会拒绝现代文明。如果不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我们或许可以保留传统乡村文明,可以不用抛妻别子外出打工,但我们国家有发展吗?社会有进步吗?那样,我们国家或许将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何谈民族复兴?

同时,我们还应多从大多数农民的立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分子视角来看乡村问题。老记在农村多年采访发现,对打工增收、取消农业税、发放补贴、新农保等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新政和农产品价格的稳步上涨,多数农民还是满意的。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更是欢喜振奋,幸福洋溢。那些关于乡村社会断裂、乡村文明跌落等问题的描述,更多是部分知识分子的乡愁、无奈甚至失落。农民们看问题,其实更为现实。

当然,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保留、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