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故乡的只是他们的父老乡亲。他们本可以追随子女进城的脚步,离开乡村进入都市,但不少老年人习惯了鸡犬相闻、邻里相熟的农村生活,加上城市户籍壁垒森严,社保接续困难,因此选择了在故乡留守,子女便成为靠电话维系的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唯有春节才能完成一次面对面的带有体温和表情的团聚。
即使到了城市,同住一个城市的同一小区,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多数苦苦打拼的年轻人平时也很难有暇与父母一起共进一餐完整的饭,彼此沦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独生子女一代终于成为社会中坚,家庭养老随之成为很多老人的奢望,即使以社区养老为奋斗目标的社会化养老成为趋势,解决温饱问题的老人却无法承受情感缺失带来的寂寞孤苦,尤其是丧偶以后,更是面临无人陪伴的窘境。
近些年,都市骗子越来越多地盯上小区里独居的老人。这些老人大都为了养老有些储蓄,且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保持身体健康,除积极购买理财产品外,就是成为保健品的忠实用户。骗子们则往往抓住老人情感缺失,大打亲情牌,直至以爹妈相称,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进而忽悠老人被骗去巨资,如此低级骗术屡试不爽,除了提醒老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更多地应审视其背后的深刻成因,并找到尊老助老的现实之道。
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在带来的一个无奈现实是:在自由迁徙成为一个时代寻梦者宝贵的礼物,传统的静止的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家庭逐步离散,摆脱炊烟袅袅的乡村蜂拥至城市创造现代化的文明,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数以亿计的人宛如进入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开始推动乡土文明向尊重个体的现代城市文明嬗变,公共意识、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的建立都成为当代急迫而关键的课题。
或许,很多人眷恋过去家人乡亲抱团取暖的生活,会抱怨城市文明背后的冷漠和自我,但你无法否认城市文明带来的独立和富足。抛开简单的情绪化论争,你必须承认:中国回不去了,未来的城市呼唤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去推动整个民族走向世界,与现代文明接轨。
在新一轮简政放权、回归市场的时代背景下,伴着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机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独立创业创富的道路;而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自怨自艾的悲催,开始独立地面对一个人的黄昏。广场舞不管引发了多少争议,都可视为老人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黄昏恋的兴起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是老人努力开创属于自己新生活的突围。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除了春节一年一度的团聚,现代人如何延续自古以来都贵重如命的亲情——“父母在,不远游”已成老夫子遥远的一声叹息,新时代如何重建孝道,延续传统,重拾伦理,共建道德?
失衡的现代化需要找到一个牢固的支点了——基于人性,基于美德,基于爱。
否则,每个人无论成败荣辱,宛如原子,注定孤军奋战。
春节,为了那期盼了整整一年的殷切的目光,你无论成败,都应该马上出发,尽快回家。只有家,才存在完整的接纳和关爱——即使被现实压力逼至墙角的人,只有团圆,才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所有。
人在天涯,心系父母,你别无选择。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绵延至今最重要的理由,永不过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民论坛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