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无颜回乡”与“老无所依”

石述思

资深媒体人

只有家,才存在完整的接纳和关爱——即使被现实压力逼至墙角的人,只有团圆,才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所有。

一个无比冰冷的现实是:当代中国个体的解放不可阻挡,但代价却是亲情的淡漠与家的离散。

春运上演的是一场集体匆忙的回归,却为了更决绝的淡漠和离散。

家如驿站,人在路上。这是生活的新常态。

在这场历史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中,超过40亿人次,相当于美国人在两星期内集体搬家十多次。

背后是现代文明史上最剧烈迅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一张窄窄的火车票寄托着太多人回家的渴望和沉重的乡愁。

随着春节的临近,整个国家逐步沉浸在一曲《回家》营造的浓郁亲情中。

但也有一些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拒绝返乡,他们感到苦苦打拼到头来仍无所建树,属于混在城市底层的屌丝一枚,无颜见家乡父老。

谴责者规劝者如云。理由无非是父母渴望的是陪伴和团聚,而不是衣锦还乡的荣耀。假如你父母现在60岁,如果能活到80岁,如果每年春节见上一回,待满一周,不过才能共度140天。

这样真挚的劝告感人至深,洋溢着一代人对离散亲情的渴望和憧憬。

但谁都无法否认,曾经一家子几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抱团取暖的记忆不再回来。

最初,故乡的逃兵都是一些最有出息的人,他们涌进了灯红酒绿、竞争激烈却机会遍地的城市,试图通过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们的辛苦在塑造着崭新的城市文明,却也被城市彻底地改造着生活方式、价值体系,无论成败,也注定回不去了。

大都市充斥着没有故乡的寻梦者,他们在现代城市的洗礼下,伴随着个性化解放的浪潮,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模式淬炼下,加上当下社会推崇的物质至上和成功学的价值洗礼,衣锦还乡、荣耀祖宗的内在冲动有时不亚于古代苦读圣贤书以求早日金榜题的寒门秀才。为此,他们甚至耽误了婚期,沦为剩男剩女,甚至很多人最初离家的时候,穷尽了家庭所有钱财,寄托着整个村庄的希望,“恐归”有时不是不孝,是想尽孝而不能的愧疚。在一个物质至上、成功至上渗透到整个社会很多人细胞的年代,迎接归来游子的目光不仅有父母无私的关爱,还有亲朋渴望的财富和地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无颜回乡   老无所依   石述思   过年回家   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