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当前中国德育的探索
当前中国德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正视文化思想多元化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从实体空间的德育为主到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最后将德育放在社会结构当中,以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功能及边界。
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毋庸讳言,我们当前处于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当前多元文化格局的背景下,衍射出的是当代中国多样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它一方面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在借鉴、比较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发展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必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干扰和削弱,这正是我国德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以往的德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硬性灌输的形式,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往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越是教育要求的,学生越是怀疑和反对。因此,当前的德育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首先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等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在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流变、精神实质,并逐步提高鉴别、甄辨的能力。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该顾及人们接受理论的环境及其在人们思想上造成的影响。绕开社会思潮,就离开了人们关心的思想理论界的热点,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说教,那样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理论条条;同时,回避社会思潮,也就离开了群众的思想实际,与教育对象形成了隔阂,这就不可能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同时,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积极进步的思潮需要我们去引导和鼓励,把它们从心理层面的意识或不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升到完整的理论认识的形态。对于错误思潮或反动思潮,则需要我们去与之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近些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继续坚持理论自信,就应该敢于和善于同各种思潮进行争论,理论自信也是在一次次论战胜利中建立起来的。
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传统德育主要在实体空间中进行,通过国家教育制度保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德育熏陶。实体空间中的德育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应该善于继承和不断创新。同时,也应该重视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德育的全面改变。
互联网中的德育需要创新教育结构。在实体空间中,德育活动的参与者身份相对固定,而在虚拟空间中,由于交往基本是在匿名条件下进行,教师失去了在实体空间中由身份带来的权威,一种价值观只有先说服对话者才能被其接受,惯于在实体空间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教育者需要逐步适应这种变化。
互联网中的德育需要创新组织模式。实体空间中的德育主要在学校中通过相对固定的课程设置完成,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的安排相对固定。在网络中,网民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网民的个体性表现为他遇到不喜欢的内容可以毫不顾忌的“用脚投票”,网民的群体性表现为网民对某些热点话题的蜂拥而上。我们可以通过拦截某些网站或某些内容消极地阻止网民看什么,但德育工作的任务是要积极地引导他们看什么。掌握网络热点问题的制造、传播、营销方略是对网络德育的新要求,而按照实体空间的管理模式,则容易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困难局面。
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能够发挥重要的功能,同时德育的功能也有边界。只有社会生活本身不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公民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如果把德育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忽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决定性影响,就容易陷入泛道德批判,把全部的移风易俗的希望都寄托在德育上。当前很多人批判德育工作中的“泛道德化批判”,认为什么问题都拿道德说事是在掩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整体改进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培育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中,德育是主要力量,但社会生活也要不断地趋向思想,让有德者有利、社会要求和个人成就能够结合,德育和社会整体进步相协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当前中国德育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博士生研究生常宴会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张念宏:《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471页。
责编 /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