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德育面临的挑战
正如前文所说,当前中国的德育包括全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一部分非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它也面临着和现有意识形态教育一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主要挑战。当前中国社会处在急剧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冲击。因此,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我国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中国主要的社会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家、宪政思潮等。这些社会思潮各有不同程度的群众基础,主要通过出版著作、发行各类期刊杂志、经营颇具影响力的网站和线下活动发出声音。这些思潮并非仅就某个方面—经济、政治等发表看法,而是对中国如何发展提出整体性的方案。其中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共识,也有严重的分歧。这些思潮中的主力军,往往都接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并掌握相当成熟的学术宣传、思想营销技巧,在公共空间中力量相对较大。社会思潮的丰富反映了活跃的社会风气,因此它不应该被消极地无视平息或者打压。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社会思潮所显现出的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社会思潮的承载者主要是民间精英群体,如何将这部分人力中的积极方面整合起来,如何控制种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应该受到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社会思潮的发生和演进往往是具体的。每种社会思潮都关涉这个时代相当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留下了很多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列出了一长串的任务清单,显示了中国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每一项具体的任务,如何进行改革,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如何看待这些意见,如何在从事德育工作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批判地借鉴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方案,任务非常紧迫。
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具体的。社会思潮的形成看似稳定缓慢,但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是即时的、有具体场景的。比如2012年十八大召开之后的“托克维尔热”,人们纷纷就《旧制度与大革命》展开讨论,话题集中在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在这样讨论中,相比于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德育工作者的声音不够大、不够强。当前中国德育在常规性的教育环节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但在上述突发性的、即时性的公共讨论中,则往往处于失语状态,而这种失语状态将严重削弱德育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德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应该针对思想界广泛讨论的著作、观点,发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声音。既有常规性、日常性的教育,又能够“就事论事”。社会思潮不断变动,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没有终点。
虚拟空间的发展对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和各种社交工具的普及,人的存在逐渐显现为实体性存在和虚拟性存在,即现实生活中的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呈现的人格并不统一,很难说哪个更真实。虚拟空间的形成和逐渐成熟对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整合网络空间中的积极力量是我们进入这一空间的首要问题。应该明确,网络的兴起仅仅是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的变化,网络不是洪水猛兽。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各样的生活并不都能得到展示平台,各种各样的声音也不都能获得表达的机会,而这些被淹没的声音和生活方式对促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有积极作用。网络空间中的德育工作,如何整合这些积极的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正面的人力资源为我所用,是我们进入网络空间首先需要考虑的。
网络的信息生产机制对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网络只提供平台,网民生产信息。虽然门户网站在信息选择上具备一定导向作用,但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愈发泛滥。落实到德育工作上,德育工作者和网民之间在信息的获得量、反应速度上将严重失衡。传统德育依托学校、纸媒体、实体宣传空间进行,信息量相对较小,而且可控程度较高。网络上信息泛滥,更新速度极快,相比于年轻人,德育工作者在信息筛选和传播上并不占优势。找到网络空间中德育工作的生长点,是我们近期的重要工作。面对各种热门话题,如何有效展开讨论,让自己的声音真正传播开,不仅是观念层面、论战层面的问题,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逻辑与德育工作的逻辑之间充满张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是我们辨识当前德育所受的挑战的主要背景。具体表现为市场经济的逻辑使得权利和义务、个人与集体、公平交易原则与道德选择之间的冲突和调和。
市场经济鼓励每个人合法地获取最大利益,它崇尚变革、创新,而德育往往强调传统、权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只要有预期的商业回报,能够实现GDP增长,就可以没有任何底线地冲破传统。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默认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德育始终强调是以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政治要求对学生展开教育,因此总是需要有传统和权威作为教育的根据,但“一定社会的道德”在生活中越来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社会共识不能说没有,却很难说出让大家普遍满意的价值观。不断革新的观念对德育工作是一大挑战。
市场经济以个人正当利益和公平交易为基本原则,它对德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人优先于集体、公平交易优先于道德。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优先保护,而集体利益则显得非常抽象;如果市场上的交易主体能够做到公平交换,就无所谓道德要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上述这些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德育一直强调集体优先于个人并兼顾个人正当利益,但目前的形势是个人利益被充分意识到了,而集体往往是抽象的名称。此外,马克思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不谈道德”也开始慢慢获得市场,只有交易、没有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孕育出的新价值观让德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无所适从。
市场经济崇尚保护个人的正当权利,并且中国始终还处在一个不断巩固公民权利的过程中,而德育强调义务,如何处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张力是当前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前者强调每个公民应该获得什么,后者强调每个公民应该做什么,前者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而后者则必须有某种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