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规范县委书记选任机制

为更好地了解各地县委书记选拔机制作用发挥情况,我们开展了“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专项调查。本次调查设计了两套问卷,包括面对县委书记的“特定调查问卷”和面向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通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15个省市开展了广泛调查,以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县委书记选拔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000份,包括面向县委书记特定调查问卷600份(包括离退休县委书记250份)和面向县委书记之外的干部群众普通调查问卷4400份。回收有效问卷计3671份,即:特定调查问卷395份(其中包括离退休县委书记135人),普通调查问卷3276份(包括市厅级干部511份,县处级干部912份,科级干部757份,科级以下干部群众1096份)。

县委书记选拔机制现状分析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就包括加强对县委书记的选拔力度。就调查情况来看,县委书记选拔工作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县委书记后备干部培养力度还需加大。调查发现,9.6%的受访县委书记认为现在的县委书记后备干部培育机制很好,53%的认为较好,27.2%的认为一般,只有10.2%的认为现在的后备干部培育机制较差和很差。从反映的情况看,目前的后备干部选任机制还较为合理,从中选出的县委书记基本上能满足职位的需求,能够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推动工作。但是,这离中组部对县委书记“选优配强”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需要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

县委书记选拔标准在实践中未能很好落实。在被问及“当前县委书记的选任标准是什么”时,63.6%的人认为是忠诚。德才兼备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占到18.7%,但“拼关系”和“潜规则”的比重为17.2%。由此可知,对党忠诚,是县委书记选拔的首要标准。可是,在日常工作中,对党的忠诚常常会演化为对上级党组织的忠诚,进而异化为对上级主要领导的忠诚。

县委书记选拔干扰因素较大。在选任程序过程中,认为“一把手说了算”的比重占到53.2%,成为受访者心目中影响选拔公信度的最重要因素。这说明在县委书记选拔过程中,上级市委书记能够左右县委书记的升迁录用,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认为上级领导打招呼的比重为27.5%,说明“官场圈子”确实存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官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导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等现象出现。同时,选任监督不到位也会影响县委书记选拔公信度。调查问卷中,认为选任程序走过场比重占到6.3%和认为干部信息不公开的比重为1.8%,这也是影响干部选任因素的重要因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县委书记   选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