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重新定位主体:2014年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动向(2)

在2013年出版的《未来唯物主义导论:第一卷——当代法国哲学的后果》(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aterialism: Volume One — The Outcome of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中,他以拉康、巴迪欧与昆廷·梅拉苏为理论思考的对象,为自己所主张的先验唯物主义谱写了序曲。约翰斯顿指出,这三位重要思想家的共同点不仅包括他们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复兴之无可争议的贡献,而且也在于他们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对于唯心主义或者思想的宗教特质的让步。在他看来,这些当代思考者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约翰斯顿尚不是哲学大家,但从他从主体切入,以及对唯物主义的探讨看,已经具有未来哲学大师的风范。人把自己当作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但这一前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时间上追溯,它是有条件的。根据宇宙学和物理学的探索,没有过去时间之维——宇宙和自然的演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产生。哲学之无根表现在它忘记了自身,忘记了主体的起源。在近代哲学那里,人不再被视为时间性的、被创造物或自然之产物,而是永恒静态的、有意识、有理性的主体,也是客观世界的主宰者。如果说近代哲学主体以意识性、恒常不变为特征,那么,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突破、摧毁这一特征,但这是一项艰巨的、至今也没有完成的任务。

拉康式“新主体”

在《雅克·拉康:过去与未来的对话》(Jacques Lacan, Past and Present: A Dialogue)这本对话体著作中,阿兰·巴迪欧详尽地说明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正是拉康的主体理论给了他必要的思想工具,使他得以超越同时代影响他的两位哲学大师:萨特和阿尔都塞。

拉康逝世前,其主体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但基本内涵相对稳定:无意识是主体存在的根本维度;传统哲学主体的思维、言说、行动不过是“大他者”操控下的无意识表演。想象、象征和真实三界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运作载体,“对象a”和“大他者”是两个主要运作支点。如果说在1982年的《主体理论》中,巴迪欧试图把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毛泽东“造反有理”的革命意识融合起来,那么,在2014年出版的这本书中,巴迪欧则把拉康的主体理论与一种反思意识结合起来。他不但反思了自己过去对主体的理解,而且指出在当下资本主义盛行的世界,重新认识拉康,构建一种“新主体”是必要的。但在该书中,他并没有具体说明“新主体”应当是什么样的。

拉康相信,追求真理仍然是用进步取代救赎、用启蒙取代蒙昧的唯一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主体自身的时间性存在和自然根源,认识到主体的理性会走向它的反面,并带来自身毁灭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才会是真理。异化在拉康那里与其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物,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正视的常态,对异化的克服主要应该是指一种适应新事物与新现象的变化。这意味着拉康式“新主体”需正视自身的局限性,突破旧世界观和价值观,勇敢地在实践中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