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潜力巨大,其比重会上升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会做怎样的调整,大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海闻:现在制造业正在进行结构大调整,不景气。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是去除过剩产能,比如钢铁、光伏等;二是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像电子工业、玩具、家电、服装等产业,不少企业会萎缩甚至倒闭。这些企业过去曾活得很好,那是因为中国处于“短缺”和“穷”的时代,只要价格低,就算质量差也有人买。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追求质量,只有那些高端、高质量、有规模的制造企业才能活得好。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要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调整到以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这是方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很多在70%以上。美国制造业非常厉害,农业是全球出口大国,但其制造业只占20%左右,农业只占1%左右,剩下的都是服务业。韩国在起飞的过程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现在占比超过60%。我们服务业这些年上升比较快,最近数据显示到47%了,但距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发展潜力很大。
服务业是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的?从理论上来分析,产业结构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当你收入低的时候,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很大,随着收入增加,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会逐渐增长,最后,越来越大的花费会在服务业上。因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跟你收入的增长是不会成正比的。比如穿戴,很多人有钱了就要穿品牌服装,其实品牌服装和普通服装从制造来说,差不多或者差别不大,但品牌服装往往价格是一般服装的很多倍,贵在哪儿?贵在设计和品牌,这就是服务业带来的附加值。
这两年我们GDP增长不快。制造业在萎缩的时候,我们说的大的服务业概念,也就是第三产业增长却有很多亮点,前年和去年增速分别是8.3%和8%。像金融业、零售业等增长都接近10%,电商在过去5年平均增速高达25%。你想如果服务业比重超过50%,而增长速度又能远远超过8%的话,它对增长的贡献会是多大?我相信过两年服务业还有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会拉动未来十年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是一种扩张型的、资源投入型的增长,未来增长的动力主要靠改革创新,那么,改革创新的重点应该在哪些领域?
海闻:李克强总理讲过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觉得有三方面改革空间巨大,必须加大力度:一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二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深圳特区报:请您具体说说这三方面吧。
海闻:促进市场发展,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变,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撤离。政府对经济不要过度干预。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强刺激政策的后遗症现在还在。美国主要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复苏虽然慢些,但非常健康,现在增速达到5%。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还是过渡的。我参加一些规划论证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省的规划和那个省差不多。中央说要发展金融,各地都搞金融中心,说要发展汽车产业,各地都建汽车厂。大家都跟风式地搞经济,同质发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政府该管什么呢?管市场失灵的地方,市场对很多问题无能为力。比如公平性问题,如民众吃穿、住房、上学、医疗等基本问题,政府必须管起来;还有外部性的问题,比如传染病防治等,市场也管不了;还有公共性的问题,如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些也该政府来管。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对民营企业来说,很多领域是禁区,这里就有放开准入问题。目前提出混合所有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市场,我认为这只是改革的过渡阶段。第三是财政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预算,地方政府不能乱花钱。
在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滞后主要因为这两个制度的阻碍。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在城里安居乐业,公有土地制度又让农民不舍得离开农村。如果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很多农民就会卖掉土地作为进城的资本,变成城市居民。土地通过买卖集中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深入推进。
促进社会长期发展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20%左右,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30%左右。中国作为有文化底蕴的大国,要以体制改革来释放文化生产力。二是教育改革。这方面要改的东西很多。首先是农民工和他们子女的教育。几亿农民进城,谁来承担他们的职业教育、市民素质教育?农民工子女有2000万随迁在城市,还有6000万留守农村,这是一个更大的教育问题,不解决好会影响国家未来。其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方面我们与世界差距很大,没有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另外,基础教育中的均衡发展等,也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三是医疗改革。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15%。而中国现在的健康产业只占5%。人们到了一定的富裕程度后,很多钱会放在健康上。我认为要通过保险制度来解决看病贵,通过像当年解放农民那样解放医生来增加供给,解决“看病难”。
学人简介
海闻:浙江杭州人,1952年8月生,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曾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管理中的经济学》(与林双林合著),《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今日自由贸易》(巴格瓦蒂著)(译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