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有三方面改革空间巨大,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二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大转变上:发展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增长动力从资源投入为主到改革与创新为主。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对很多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有精辟见解。近日,记者就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采访了他。
经济发展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
深圳特区报: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在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究竟会是多少,大家非常关心,经济学家对此看法不一,您是如何看的?
海闻:看一下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平均是10%。这种高速度显然不可持续,新常态下要变为“中高速”,但究竟是多少?有一种观点认为,速度会逐年放慢下去。他们预测到2023年GDP会掉到百分之五点几。我觉得太悲观了,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客观上,经济也不可能这么一路掉下去,经济发展从来都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我和林毅夫都认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比过去慢,但未来会在8%左右波动。
深圳特区报: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海闻:我表示乐观的理由很多。无论是企业家、老百姓,还是政府,都感到2014年经济不是理想中的状态,所以去年底政府还放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微刺激。大家感觉不好,恰恰说明未来会变好,发展速度会高于目前。
另外,我们要分析现在经济速度为什么会降下来。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发生调整。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每一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增速都会放慢。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主要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饱基本解决,这时候人们需要有最基本的轻工产品,因此带来了城市的工业改革。在经济结构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发展速度就会放慢。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加大,经济景气,发展速度变快。但到了90年代末,大城市居民对这些家电的需求基本满足,增长速度又有点放慢。然后是住房和汽车的消费成为增长动力。现在汽车已经基本饱和,马上会看到汽车行业重组,房地产也到了比较平稳的时候。下一步人们就要在新的方面寻找需求,比方说健康、教育、文化等,这些方面的需求会产生新的结构调整。
所以说,最近经济放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食品不安全,环境质量差等。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中国经济远未完成“起飞”
深圳特区报:如果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海闻:这里我要介绍一种理论叫“起飞理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来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本书叫《经济成长的阶段》,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分了好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简化成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个大阶段。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一个生存阶段,就是农林牧副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我们几千年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经济,现在很多国家仍然处在这个阶段。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中间有一个突变过程,罗斯托把这个过程叫做“起飞”,这是经济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阶段。像一架飞机,在地上就是传统经济,飞到高空变为巡航状态就是现代经济,爬升过程是“起飞”。
我们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飞的,起飞阶段有两个变化:第一是产业结构变化。起飞前以农业为主,中间以制造业为主,起飞结束是以服务业为主。第二是社会结构变化。起飞前大部分人住在农村,中间出现了移民,就像我们现在到城市打工,最后大部分住在城镇,这叫城镇化。起飞过程是一个国家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从世界上来看,第一批起飞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战后起飞的主要是东亚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50年代韩国和中国大陆很像,基本上就是农业,人均GDP就100多美元。60年代开始韩国起飞了,增长速度在10%左右,最高达到15%,我们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起飞为“东亚奇迹”。韩国用了近40年完成起飞。前20多年都是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后面十几年大概也有8%左右。中国现在离完成起飞还早,产业结构大概走了三分之二,城镇化方面还有40%的农民,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民超过5%,因此,我认为增速不可能掉那么多。
我们对中国GDP的分析一定要放在特定历史阶段来看。不要认为过去10%是太高了,不正常,但也不要以此自傲。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是不一样的。按照经验数据来看,完成了起飞的欧美发达国家,正常的区间是0%~4%。同样,那些还没有起飞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国家,从经验数据来看,增速一般也不会超过4%。如果用一个人来做比喻,我们的经济正处于“青春期”,有其自身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