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魏特林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霸占着一切,“凡是他们喜欢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所以,他所设想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实行财富的共有与共享,“对所有的人实行平等的劳动分配和平等的生活福利享受”。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保证改革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最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以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重要前提。要想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就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魏特林的思想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敬仰和对人才的尊重。他把科学分为必要的科学、有益的科学和令人舒适的科学。不同的科学作用不同:必要的科学“没有它进步就会陷于停顿,并从而引起社会的解体”;有益的科学“可以有益于社会的福利”;令人舒适的科学“能为社会提供一种舒适度,一种娱乐和消遣”。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由科学来领导社会秩序。众所周知,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人才资源。列宁指出,人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江泽民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首先,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其次,在实践中既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又要优化人才群体的结构,实现人才的流动与更新,推进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最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魏特林非常重视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人类所应该永远全力以赴的事”。他的学习军教育制度提示我们要谋求国家的发展,必须倡导全民学习的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2001年5月,江泽民首次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随后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强调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强调人的潜能的连续性开发和人的不断自我完善,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其次,积极推进学习实践的开展,“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再次,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内涵一方面在于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在于整个社会架构的价值取向不是侧重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品格在于为民众提供理想的学习、创新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根本制度,是将终身学习落到实处的关键。
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严重的不和谐状态,一切都被财产私有制、金钱和利益所异化。广大人民就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而“如果说在不平等的制度里言论自由都不可能,怎么还有出版自由!”。魏特林还指出,选举自由只是资产阶级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的把戏。因此,他在设计未来社会制度时既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也重视个人自由,指出:“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在未来和谐社会里,“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行动和言论自由”,并且社会“向每个人充分提供发挥和完善其精神和肉体天赋的自由和手段”。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人组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充分彰显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个人自由的合理张扬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也要尊重个人合理的利益诉求,保障个人的自由。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思政与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⑩[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0页,第170页,第159页,第163页,第158页,第159页,第74页,第153页,第168页,第170页,第168页,第168页,第177页,第222页,第222页,第222页,第222页,第113页,第172页,第172页,第172页,第161页,第247页,第192页。
⑧⑨1[德]威廉·魏特林:《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第13页,第4页,第11页,第8页,第8页,第19页,第5页,第31页,第5页,第31页,第18页,第19页,第19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3页。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7页,第223页。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责编 /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