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选择
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引领当代青年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这必然对青年人产生深刻影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广大青年将失去前进方向。我们应在尊重文化多样,包容差异同时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流价值,大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青年文化相结合,必须吸取青年文化的新元素,用青年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青年人善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青年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青年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重视理论学习和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很大变化,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发展的理论解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真正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广大青年所感知、认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改变教育方式,探索各种生动活泼、贴近青年、贴近现实的方式。同时要发挥青年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青年人学会自我教育,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新时期引领和凝聚青年的作用。团组织及党组织的建设,团结和教育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解决了青年人的归属问题,组织的愿景又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动力和奋斗目标。党团组织自建立以来,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好的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使命和任务。然而,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青年群体思想认知的深刻变化,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新变化和党团组织的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党团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首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及党员的先锋作用,重视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网络党建,利用新媒体,使党组织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和摇篮。加强社团组织的影响力。注重依托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强化理论性社团作用,发挥社团组织对青年感召和影响作用。共青团组织依托职能的发挥,创新形式和内容,强化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养团员对组织的认同感,进一步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执政党青年组织的根本职责。
强化社会实践,使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1984年胡锦涛发表题为《立足改革,大胆突破,为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的讲话,正式提出了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和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87年以后,社会实践得到了有力发展,从组织形式看,由以共青团为主组织发展为党、政、团齐抓共管,由以学校为主组织发展为学校和地方共同组织,社会实践被纳入教育的轨道,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实践被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项社会教育工程。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实践同时是丰富理论的途径。纯粹的理论学习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社会实践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参加志愿活动、民情体验等活动增加青年学生对国情、社情、区情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青年人有自己的特点,青年人有朝气、有活力,但思想不成熟,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对其进行引领,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解决青年人的方向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归属问题及实践问题,这四点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着眼于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XKS003)
【注释】
①王员,邬江萍:“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5页。
③[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责编 / 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