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经验考察借鉴

【摘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引领当代青年发展方向;重视理论学习和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新时期引领和凝聚青年的作用;强化社会实践,使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选择。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 教育 组织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培养马克思主义者是紧密结合的。考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当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借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低潮,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兴盛起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危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对我国实行政治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转向了青年一代,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的严重挑战必须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教育,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①

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全面向前推进,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终必然要落到青年一代的身上,这就需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并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因此,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年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是青年人的特点和优点。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青年人人生阅历还不丰富,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对错误思想的分辨力不强;青年人往往比较理想化,认识问题容易出偏差等,这与担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开始有组织、有策略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无论革命的形势、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任务始终未变。每个时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式和手段都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了中心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利用教育为手段,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批有志青年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观。

利用文化传播,引导和教育青年,解决青年的方向问题。先进的文化是旗帜,对青年发展和培养具有引领作用,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就意味着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的文化是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基石。青年人需要先进的文化去引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先进的革命者注重对青年人的宣传,青年人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能够最早最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担当救国救民的重任。早期优秀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利用报刊等传播媒介,去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当时的《每周评论》和《新青年》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中,李大钊起着重要的作用,1919年,他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发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的、系统的介绍。在共产党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加系统,对刊物的创办更具有组织性和完整性。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深入,最直接的成果是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重视教育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培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种方式,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以后,毛泽东等创办了第一所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还有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安源党校等,在培养青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土地革命时期,基于革命形势迫切需要,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及青年培养体系,结合革命实际建立了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集中展开教育。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于1933年成立,此外还建立了军事教育学校。

在延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被大家普遍接受,教育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中央陆续建立了一批政治性极强的专门性教育机构,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通过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及马克思主义者和宣传者脱颖而出。自我教育和开展学习运动是教育的两个主要途径,青年群众通过自我教育和加强自我修养的方式来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当时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青年群众的自我教育,要求青年要做到“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②延安时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是马克思主义一种风气,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这场学习运动的开展,是中共历史上提高干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的一次创造性的成功实践。通过学习运动的开展,使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普遍提高,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其去解决实际问题。

依托组织,把青年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解决青年人的归属问题。彼得·圣吉指出了组织的魅力,组织有共同的愿景,它能使成员真诚的付出。组织能使成员有归属感、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他提出: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③在早期,共产党人就十分注重建立组织,把青年人团结在组织的旗帜下,在共产党成立以前,李大钊、陈独秀等就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等进步团体,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创办的新民会在中部地区产生广泛影响,为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针对不同的群体还建立起不同的组织,在工人群体中,建立工会;在军队中,注重党组织的建设。1920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其后,北京、天津、汉口、长沙等地成立团的组织,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地青年团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参加实际斗争,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

积极投身实践,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问题。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曾经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早期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就十分重视实践,号召青年要敢于实践,积极投入革命运动,做革命群众的先驱,革命运动应与劳动群众结合,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亲自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之外,注重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联系、教育培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类学校组织青年深入乡村开展调查、参加劳动,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增进与工农情感。抗日战争期间。在抗大,毛泽东多次强调青年干部一定要参加劳动,增强劳动观念,要改造思想和作风,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增强同人民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群众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