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合理流动是解决入世后带来的社会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科技人员流动在经济与技术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协同创新中,不但要合理控制人才流动,亦要对该过程中无形资产加以重视。加强对观念、制度、待遇、感情,以及重视合同、职责与项目等各方面的管理,构建包括法制与激励措施在内的种种约束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 无形资产 人才流动 资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对无形资产的再认识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运营核心生产要素,其概念在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中亦开始宽泛化,而至今我国依旧未形成对其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征,包括诸如知识产权、版权、商标、商誉、品牌、思想和关系等范畴,在管理实践中用于估价、计量,并用以投资与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
根据对无形资产新的诠释,无形资产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无形资产是非实物性存在资产。这是无形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实物形态指的是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作用不能被直观感觉。其二,无形资产是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能在多个生产经营周期内发挥作用,使企业长期受益的资产,这是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无形资产既然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那么形成无形资产的各项支出理应资本化。其三,无形资产是权属性有偿资产。无形资产大多都是以法律规定性权利的形式存在,如版权、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是以一种收益性资产而为人们所使用,它只能通过向资产所有人支付相应费用方可获取具体资产的使用权。换而言之,可以无偿为任何投资人所用的无形而有用的东西并不能成为无形资产。其四,无形资产从价值性角度属于可持续资产。无形资产可以长期的、持续的为企业增进经济效益。其五,无形资产是资本性实用资产。这是无形资产的实用性要求,也就是应有可应用性。即构成无形资产的信息必然可以应用于制造或使用,且一旦应用就必然地取得经济利益。正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实用性,谁只要掌握了无形资产,谁就必然可以将之用于实践,使其资本化而不断受益。所以在人才流动中无形资产的侵权才变得如此容易和广泛。其六,无形资产是独占性保密资产。无形资产都是权属人独家所占有的,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客观秘密性”①,这是无形资产的核心特征,也是认定无形资产的难点和争议的焦点。其七,无形资产应属波动性收益资产。“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时会遇到难以预测的剧烈波动,使得无形资产具有所提供经济利益不确定性的特点。”②其八,劳力性知识资产是无形资产有形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无论是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还是商誉或特许经营权等,说到底都是人类脑力劳动的结晶,是典型的知识产权。”③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决定中国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最宝贵的资源,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尤为关键的就是企业能否吸引、培养最顶尖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
协同创新中科技型人力资源流动给无形资产管理带来的挑战
无形资产随人才流失而流失。科技型人才跳槽、同行业间人员流动现象不乏出现,而这些人员身上所具备的管理才能与技术是企业长期以来花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所辛勤培养的结果,他们了解的有关企业的管理诀窍、专利技术等正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人才的流失,那些无形资产也随之流向其他企业,这样不仅使自己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损失,也同时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与无形资源,由此可知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无形资产在人才合作中随之流失。在与外商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未能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将被无私奉献出去。目前我国中外合资项目中对中方资产不进行评估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目前我国法制观念不够健全的前提下,很多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时常忽略评估环节,即使有的包含此环节,也会由于其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作价缺乏依据而又求成心切,导致对我们中方所投入的诸如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作价过低,而对外商提供的诸如专利、专有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过高,从而使得国有商业企业无形资产相对减少。
无形资产随人才兼职而变相流失。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重视不够,如何运用法律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以使其获得增值功能等认识都显薄弱,从而最终造成人才在外兼职以致无形资产流失。
无形资产随人才租赁而无偿流失。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交流过程中,不遵守规定的保护程序,而擅自将其租赁。或者因为未作评估而使得现有的无形资产被其他组织租赁而被无偿占用。不仅如此,即使有的企业严格进行全面评估,也常会出现在租赁过程中忽略、丢失无形资产增值能力的收益权。
协同创新中无形资产容易流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都以计划经济为主,对于有形与无形的概念区分甚是薄弱。尤其在企业中,很多管理者常常不自觉的将财务记录以及管理台账等“有形资产”视作其资产的全部,与此相对,那些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资产却因未提起足够重视与认知而有所忽略,随之而带来的便是其增值功能亦难以得到研究并体现出实际价值。同时,在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下,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投资意识而导致其价值贬值甚而丧失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在观念、意识以及科学认识上的缺乏导致了大量无形资产失于无形。
法律保护不完善。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建立时间尚不久远,导致在诸多领域中国民的法制观念都显淡薄。而对于无形资产等这样不易量化的词汇显得尤为突出。在企业中,由于不懂得如何从法制方面加强保护意识与防范意识,使得无形资产被侵权,更甚者被无故流失于居心叵测者。
在行动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知识是无形的,其价值往往不能像其他有形资产一样得到真正的重视,也从来未出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管理者应从意识上对其提起重视。管理者应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诸如管理时间的如何分配等方面有侧重的体现出其重视程度。
无形资产在积累不足中流失。在有些企业中对于本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并未建立起一个有机的系统,在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前,总是不断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周而复始。每当有管理者上任之时,便会经过摸索、尝试、总结等一系列步骤之后开始形成一个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一旦其离开该岗位,所建立的重要管理知识就会土崩瓦解,继任者便形成一个新的循环。鉴于此,企业应该建立适于本企业的系统,而数个子系统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充实其知识库,将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最后再集中于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转,将员工个人所储备的重要知识集中化,并归于企业所有。
无形资产随产权不明而流失。类似于知识产权这样无形资产的归属权与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界限相联系。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非职务技术成果与此相对是属于个人的,个人也有权就技术成果订立相关技术合同。这涉及多方的利益问题,不仅包含组织与个人,甚而会牵涉到国家,虽然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等对此界限有一定划分,但无形资产这样的人类脑力劳动成果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关系到无形资产在由职务技术成果转移到非专业技术成果过程中的白白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