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资源税改革综合影响及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资源税有着复杂的经济效应。随着改革推进,资源税负提高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多种影响。从总体上看,资源税的改革对企业、物价、居民消费、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对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种效应,文章对此问题的分析为资源税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税 改革 综合影响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政府一直在探索适合的时机推行资源税改革。直到2010年6月,新一轮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新疆拉开帷幕,此次改革将原油和天然气的计征方式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变为按销售价格的5%从价计征,并规定了一些减征或者免征的项目。2011年11月,伴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施行,资源税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石油和天然气的从价计征,并且对税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本文围绕经济效应这一主线加以研究,深入分析资源税改革后取得的成效,阐明资源税改革的重要意义。

资源税改革综合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对资源开釆型企业的影响。按照资源税收法律规定,资源开采企业属于法定的纳税人,当资源税改革后,税负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开采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会影响到相关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基本上是控制在国有央企中,尤其是油气资源,而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处于垄断地位,当税负增加时,资源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将生产成本转嫁给其下游企业或消费者。①同时,税负的增加导致一些经济规模较小而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会退出该行业。因此,在税负增加的压力下,一方面企业会通过提供开采率来降低成本,以获取更高回报;另一方面会加速一些能耗高、规模小的企业退出竞争,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

对资源消耗型企业的影响。资源消耗型企业作为开采企业的下游企业,是资源产品的主要消费方,税负的增加,会提高这些消耗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当然,这种影响程度大小是不等的,取决于消耗型企业的类型及生产规模。对于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而言,其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成本转嫁来将税负转给消费者,对于这类企业,如果政府不进行价格控制,就难以实现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产生。对于生产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耗型企业来说,因其生产的产品需求弹性大,而且行业竞争强,这些企业很难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税负。面对这种局面,有的企业会通过降低要素成本,削减员工来自行消化税负,这显然不是资源税改革的初衷;还有的企业会通过开发新产品、选择新技术与新工艺来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对物价的影响。资源税的计征方式从“从量计征”转变为“从价计征”模式后,平均费率可能达到3%。但从长期来看,资源税的改革对物价影响微乎其微。因为矿产资源产品的长期供给和需求曲线弹性较大,资源税的改革导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上升,下游企业的需求量则会减少,表现为需求曲线向下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上涨因素,使物价保持平稳状态。发改委能源所报告显示,当煤炭税率为50元/吨时,会导致能源需求量减少6.3%,使能源节约1.26亿吨标准煤。②而且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后,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单位研究其替代产品。替代产品的出现又会减少市场需求量,反过来也会抑制资源产品价格的上升。所以,资源税改革在长期内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居民是资源产品最终的消费者,也是资源税负转嫁最后的归宿者。无论资源税负在开采环节和生产环节如何转嫁,最终必然有部分税负要通过资源消费品的涨价转嫁给消费者,特别是那些生活必需品,主要都是由居民消费者承担。所以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需求量减少,具体可以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考虑。

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因为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可以表述为由于资源税负的提高导致资源消费品价格的提升,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使居民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从而减少了对资源消费品的需求量。为了减少生活成本,居民消费者会适当调整既定收入下的消费行为,减少能源的使用,注意节约用电、用气,减少开车外出的现象。

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可以表示为由于资源消费品价格的增加使得资源应税消费品与其他非应税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上涨,进而促使居民减少资源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非应税消费品的使用。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产业结构分布上,长期以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多集中在内陆中西部省份,东部资源储量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以东部沿海为资源的加工和消费集中区,中西部为资源生产和运输提供地的产业布局。就产业链来说,中西部省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游企业”,主要是做矿产品的原始输出和初级加工。资源税改革后,由于税负增加,会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将低附加值和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西部资源丰富的省份,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据此,资源税改革后会带来明显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效应。

往往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具有高资源投入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就是包括要素本身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的要素成本。资源税改革后,东部沿海企业可以将生产地转移到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以减少生产经营成本,同时这也为中西部省份提供了部分就业机会。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往往构成了其主要的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只是次要成本。资源税改革使得东部沿海企业更加注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了减少资源成本,产业之间的依存度将会不断提高。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就存在着东西部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资源税制也是导致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之一。资源税改革将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一,资源税改革将会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实力。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属于自然资源储存量丰富的能源集中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中西部的财政实力应该比较强。但现实情况是中西部的财政实力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究其原因是现行资源税未能发挥出分配资源收益的作用继而造成中西部财政收入过少,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税改革后,税负明显提升,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财政优势。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政府的基础建设投入,改善民生,进而缩小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当地政府也可以将资金用于各地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工程,以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资源税改革有利于资源产品价格体系的完善。资源税改革后,其从价计征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进而完善价格传导机制。资源税未改革前的从量计征使得资源产品的价格较低,只能体现资源的开发和运输成本,无法反映资源产品的市场价值。而且资源的耗竭状态和资源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体现出来。即使企业在开发后做了环境恢复,但其恢复成本也难以体现。这些状况都违背了市场的调节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所以,资源税改革,特别是计税模式的改革以及税率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资源产品价格的提升,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不仅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而且使得生态破坏和坏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从资源消费品的收入中得到适当的补偿。同时,资源产品价格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现象,使中西部地区走出“资源富饶,经济落后”的困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资源税   效应   改革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