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二者在相互诉求与需要的内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有效结合与互动的耦合现象。其耦合发展需要建立促进二者转型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发展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工作机制;需要建立产学研发展联盟组织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平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耦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在大力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地方高校提出了转型发展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如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实现耦合,通过成功转型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亟需研究和实践。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耦合内涵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不是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体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是外力推动学校和学校内省需要的结合,是学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选择①。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基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可能,科学确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是传统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与提升。它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培养服务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耦合状态。其本质的规定性是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以实践为主载,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实行学科与行业相结合设置专业、“本科基础”与“应用特色”的有机融合。面对学术性有余,实践性不足,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足的状况,地方高校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涵义与诉求。经济发展转型就是通过经济体制的更新,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进步和创新管理模式转变,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其目的是形成合理健康的经济结构和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转型的任务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能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是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前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它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用技术技能促进效率的提高,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形成科学家、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并行的合理人才梯次结构,即既要有大师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要有技术技能型人才。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耦合的机理。在区域社会发展视域中,可借用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为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两个系统,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研究,将其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现象概括为两者的耦合,也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的总和,两系统结构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度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能够形成“耦合”互动发展现象,是因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关系密切,既相互提供支撑,又日益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的机理。
在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创新水平下,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转型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含量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倚重资金投入、劳动力增加,向倚重技术进步、劳动者技能提高倾斜。其实现的重要要素就是人才资源中的人才因素,即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到位。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以能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对人才需要的这种诉求,乃是地方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但是,地方高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相对薄弱和不足,倘若不顾实际复制传统老牌大学的学术型办学道路,则既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更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为此,地方高校必须走出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向“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服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办学模式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格与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错位,面对经济发展转型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只有积极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才能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此,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两者在相互需要与诉求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就产生了有效结合与互动的耦合。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耦合发展表现
人才供需要素的耦合。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需要培养具备创业、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相应知识与技术的高技术人才;创新经济与企业管理,需要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开拓精神的管理型技术技能人才。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坚持区域性、行业性的服务面向定位,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为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其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要有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实行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到行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有强化制度。如此,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相关要素就形成了耦合或趋于耦合。
转型资源条件要素的耦合。市场经济下的地方企业具有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拥有一定的生产设施、场所和技术工人等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最重要的资源条件,已不是自然禀赋和劳动力的多少,而是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积累、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以及拥有多少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正是企业所缺乏的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所要解决的。地方高校有丰富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人才培养培训的教学设施、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环境和基础条件,但其转型发展却受到办学基础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转型发展的资金、实习实践基地等。可见,两者存在着资源条件互补的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中,两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活动,可把资源条件相互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这就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
转型发展制度建设的耦合。转型发展首先应该是体制机制的转型,政策措施的制度建设,否则,将难以进行或收效甚微。我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就要求,学校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应当与企业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地方高校要立足当地,面向区域,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为基本原则,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科专业群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有关文件积极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这些法律和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环境条件,并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转型和地方高校转型有着十分紧密的彼此承接的耦合关系,其法律及制度建设内容及要求是高度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