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长经历
从小到大只做过班里的宣传委员
北青报:您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当过班干部么?
张颐武:做过,但职务都不太大,比如在初中做过宣传委员,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啊,唱个歌搞个朗诵什么的。小学时候也做过一些班干部。但是做这些,兴致一直不太高,兴趣还是在学习方面。
北青报:过去的同学里,当干部的多么?
张颐武:也有。大家的背景,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工作上走了不同的路子,并不是说大家的差距会有多大,沟通会有困难。
北青报:和当官的同学见面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有差异么?
张颐武:当然会有差异,他们是做具体工作的人,比如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我们说把车停了,马上就能把PM2.5降了,就像APEC期间,立马能显现效果。但他们得考虑,那样付出的后果是社会所不能承担的,经济增长要真没有速度怎么办?就业、收入出问题,社会又得骂政府。做这些具体工作,是很复杂的。
北青报:和同学聚会时,大家会不会论及身份,您是一种什么心态?
张颐武:这并没有什么。虽然可能有一些人还是很重视这方面。但其实,在我们大学同学里面,对这件事看得还是比较淡。当官的,也不会和我们比较生分或怎么样,大家还是相处得很好。各自的选择不一样,大家在自己道路上都是为社会做事。都对社会有贡献。
谈网友反应
有人说我“官瘾太大”也是一种鞭策
北青报:您的学生和微博上800多万粉丝,现在有管您叫局长的么?
张颐武:偶尔,大家开玩笑时会这么叫。其实都知道我还是学者,不会觉得就是干部,只是在新的领域里学习。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挂职的事情,做老师还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主要工作还在大学。挂职很有意义,我也会尽职努力去做,但毕竟挂职和全职工作,还是有差别的。教师本来就有三方面的工作,教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际上,我是把挂职过程理解为社会服务,这也是一种服务方式。
北青报:上课时,会和学生们提起在文化局的工作么?
张颐武:那没有。一年的挂职,是比较短的参与时间,当然对我个人很有帮助,对我的研究工作也有帮助。大家对这样的挂职,感觉很新鲜和好奇,觉得我的身份有反差。
北青报:第一次听到有人喊您“张局”时,什么感觉?
张颐武:我非常了解自己的状态和定位,我的工作方式和其他局长是有不同的,这点还是很明确,毕竟我是挂职。但大家都很积极帮助配合,给我很大的鼓励和指点帮助。
北青报:对“作秀说”怎么看?比如方舟子在微博上说,您和施一公都去挂职了,是因为“官瘾太大”?
张颐武:这事没有想得那么多,他这挖苦,对我也是一种鞭策。还是很感谢指教。学术还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熟悉的领域,我还是会继续推进,不会简单脱离学术界。学术工作,还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部分。当然,挂职对我在人大的工作帮助会很大,比如要提的议案,会比过去更到位了。同时,对政府工作部门更了解,对我的研究也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