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严构建问德制与问责制(2)

内外兼问,如何修德尽责

《道德经》和《易经》这两部著作是我国国学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人类的共同思考和共同认知,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指引人类精神发展的航标灯。这两部经典不仅都讲“德”,而且都讲“厚德”,绝非巧合。这不仅是先哲们的共同智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华所在,更是人类不同优秀文化通透融汇的凝聚。崇尚厚德是全人类的价值观,伟大的文化是相融相通相承的。

《易经·坤(二)》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五十五》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厚德者方能载物,“物”是什么?“物”就是责任。“德”是承载责任的前提和保障。什么是厚德?《道德经·八》中明确讲到“上善若水”,水不计名利专往低处奔涌,不计宽窄专往需处浸润,水德乃上善厚德。今日为官之厚德就是《党章》总纲和第一章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与厚德一字之差,差距巨大。为什么光讲德还不够,非要讲厚德?厚德是示范引领,先立厚德,才能大业立牢。只有将德修炼成厚德才能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厚德是磐石高筑,先立厚德,才能抵防糖弹。没有厚德根本经不起“四个考验”,挡不住“四个危险”。厚德从何而来?靠内外兼问兼修。内外兼修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

内问内修即边内问边内修,边问内心边修厚德。内问是问心内检,内修是对照自修。《易经·乾(一)》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终日乾乾’,反复其道也。” 意思是说君子整天忧愁戒惧,夜晚也战战兢兢,反复检查自身的修德之行。又说“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易经》与孔子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易经》与《论语》在表述君子反省修德的的意境和状态是也是高度契合的。《易经·升(四十六)》中说“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讲的很清楚,厚德不是一步到位的,是日常里一点一滴修炼积累起来的,即所谓的蓄德养德修德积德。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从内问内修中积累而来。内问内修就是内心边问边修,不断地发问和体认,不断地顿悟和漫升。《易经·蹇(三十九)》中说“君子以反身修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德不是外界的实物,是内心修炼修养之所得。“反身”就是反躬自省。怎么反躬自省?利欲熏心,催使你心荡神迷,此刻要你罢手,要你抽身,这可真是个吃苦的功夫。苦在哪里?心苦。心何苦?断割名利私心之茅根,拔除累恋骄惰之贪念,切心之苦,知易行难,苦难。修德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顺流;养道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

共产党人讲党性修养就是讲修德厚德,讲我们这个时代的修德厚德,其实践导向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问内修和外问外修就是具体的践行。内问内修就是党的十八大讲的“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习近平指出: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尽全责是天经地义,修厚德也是应尽的责任。修厚德不仅要吃苦,而且要时时处处自觉吃苦在前。同苦比同甘更重要,比民先苦,比民后乐这是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和人格境界。

修德内问内修有三种情况:一是悟高心自清。自觉意识强,自觉修德,自为快乐和必需;二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压力自检自渐修德;三是在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强制下不自觉不情愿地修德。上述三种情况下得出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外问外修就是党的十八大讲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外问外修是必要的震慑、管束、监督、纠察。社会主体评价是问制的动力源。问制的背后是公众的期待。之所以要设问制,就是因为一个党一个政府对公众的期待不要说充耳不闻,装聋作哑是绝对不允许的,就连“打哈哈”、“穷对付”也是要给以严厉声讨的。按照人民的意愿守德守责,不要被权力的权威所迷惑,反观当初的掌权者后来的失德失责者“失空斩”的悲剧,会发现一种共同的情景,对权力具有的权威的迷恋成为诱引追逐权力的强大动力。权力具有权威性,但不同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却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对权力的不同作正确区分的人也没有能力区分权威的差异,更没有能力确认权力与权威的差异。厚德的凝聚力是权力所不能企及的。守得住厚德才守得住尽责。内修与外压相结合。外压力要大于内修力。进行领导干部的门槛设计时,德的门槛要先于和高于才的门槛。

习近平正在2014年5月4日视察北大时告诫学生们:“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当官和发财本是互不相通的两条路。这是守德尽责的基本要求。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硬是打通了本不相通的两条路,结果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规律就是规律,“吉”从何来?顺乎规律;“凶”何而至?违背规律。人生要警在先,不要悔在后。挑战规律等于自酿人生悲剧。曾国藩说,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受不得穷,立不得品。他也做到了。这是典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势人格—“大丈夫”情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塑造了备受称道的为官楷模,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必须世代承下去,为育人修德发挥她无可替代的巨大正能量。

有官员以为为官守住“为人之德”就可以了,却淡忘了守住“为官之德”,这是“童名谦式悲剧”的最大教训。不作为既是失德也是失职。不作为同样要问德与问责同时追究。试图以为人之德代替为官之德而自保,不作为就是有失官德,没有责任担当就是没有官德。责任是为官的道德担当,尽责是为官的义务担当,官德是为官的良知担当。当然,为官之德以为人之德为基础,没有修得为人之德,不可能修得为官之德;而修得为人之德,不等于为官之德自然修得。为官之德是在修得为人之德后,继之苦修而积的。所以,为官之德高于为人之德难于为人之德,苦修为官之德其任重道远,为官自知。当官之后,为人之德依然要苦修苦练,这是修官德的基础,同时还要苦修苦练官德。简言之,为官就是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政治上的忠诚,也是人格上的忠诚。为官就是在这种内外兼问,修德尽责的历练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官就是在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共历辉煌与沧桑。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 /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德制   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