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怎样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

——兼谈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缘起和论争

11

学人名片

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事论研究》等著作20余种。他开拓了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先后撰写出版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论、分论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专著共12种,主编出版有关丛书一套共42种,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出版后即被确定为高校文科教材。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现在属于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才有所开展的。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为什么会开展起来,这个开展的进程又是怎样的呢?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应该怎么看呢?这里,结合我所参与的部分,作一些回顾性的阐述。

我所了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缘起

在1977-1978年间,胡乔木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工作不久,就找学术情报和哲学两个研究所的领导去领受任务,其间说到,中央某领导在出访欧洲期间,接触到一种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要他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一份这方面的材料供参考。这两位所领导都说没有听说过这种思潮,任务没法下达。这时,正在现场的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杜任之主任,就向乔木反映了他在我的文稿中看到过这方面信息的情况,乔木当即要我整理出一份系统地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情况的材料。几个月后这样的一份材料在经乔木的首肯后上报中央。哲学所科研处为让更多的同志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让我在哲学所小范围内作一些介绍,这个信息很快传到了院外,中央联络部西欧局邀我去讲葛兰西,高教部邀我去它在上海、哈尔滨等地举办的高校暑期政治教师讲习班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接着全国许多高校、党校、部队院校和一些讲习班、研讨班纷纷邀我去讲“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强烈的社会需要促使我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由临时性的政治任务转变成我在尔后十多年内的研究专业。

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不能以苏联模式的观点为标准,而必须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为评价指针

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我曾习惯性地按照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这种思潮。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渐渐感到苏联模式关于它的观点,有一些是无限上纲、站不住脚的; 而它批评苏联模式的观点,有一些却是事出有因并有一定道理的。这使我认识到必须重新确立观察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坐标:不能以苏联模式的观点为标准,而必须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为评价指针。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引下,我觉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一种左翼激进主义思潮。一方面,它的许多代表在主观上希望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确实提出了一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有见地的见解。但由于从一开始它就用西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流派的精神去解释、发挥、补充和“结合”马克思主义,把不同哲学世界观的折衷混合奉为指导思想,同马列主义相抗衡,这就使它同马克思主义区别了开来,因此不能把它和马克思主义画等号,不能认为它就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又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遭到忽视乃至偏离的问题,冲破了苏联模式教条主义的束缚。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1982年发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出版以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看法,既区别于苏联东欧一些学者把它说成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又区别于西方一些新左派学者把它说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