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而一无所获,我愿意给他赔偿
主持人:今天,有一个问题很现实——究竟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能给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尤其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它到底有什么价值?
王蒙: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还是因为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碰到了严峻的挑战,碰到了危机。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遇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样,才产生了“面对现代世界、面对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办”的疑问。
有一度,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为了接受新文化的洗礼,我们把传统文化痛加反省和批判。但是这种反省和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次洗礼。因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优势明显,不受挑战,因此积累了许多问题,它需要一个大的洗礼,需要一次大的风暴。我觉得我们今天面对的,就是把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以延安为符号的革命文化整合起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面貌一新。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能够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创造性的发展。
至于说到今天,我们的年轻人面对许多实际问题,说靠传统文化就能立刻解决房子问题、级别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文化确实在优化我们的心灵,在教给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对待长辈、对待朋友、对待诤友、对待君子、对待小人、对待顺境、对待逆境……这些方面给人的指导、好处,太多了。那些语言仍然是那么精彩,如果说一个年轻人读了这些传统文化而居然一无所获的话,我愿意给他赔偿。
有些地方让孩子夏天穿汉服,我看来看去,老觉得那是戏服
主持人:还有一种思潮——随着现在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兴起,很多人把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心灵鸡汤。甚至还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包装一下,把它变成一种学问,变成一种成功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蒙:自古以来就有“道”和“器”或者“道”和“术”之说,传统文化不能把它仅仅当作“器”或“术”来使用。但是“道”和“器”又不仅仅有它们区别的一面,还有它们互动的一面。你掌握了一个“器”,一个具体的东西,你掌握得深了,从里面也能悟出很多道来。同样,如果你的“道”掌握得好,遇到一个很小的事情,你也能够用“道”来加以解决。
所以一个人愿意接触传统文化,希望能帮助自己成功,我认为这不是坏事。一个人愿意接触传统文化,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灵,这也很好。但是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有深的,有浅的,有高的,有低的。譬如说一谈传统文化,有些地方就让孩子在夏天的时候穿上汉服,可我看来看去,老觉得那是戏服。甚至还有领导干部也穿汉服,我总觉得不够自然。这毕竟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更多的还是要从心灵中发现美好,要把这种美好升华成美德,改善世道民心,改善我们整个的精神面貌。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愿望就行了,你能做到哪一步,都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