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特别报道|2014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态势(2)

城市居民的工作环境。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环境指数为63.07,总体满意度良好。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员工在对工作环境的感受上还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工的工作现状虽然已得到较好改善,但是加班、工作场所不尽如人意、工作生活失衡仍然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报告提出在经济新常态的稳步运行状况下,提高劳动者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对中国经济保持更为稳定、成熟的发展,对劳动者的个人福祉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对政府的信任。2014年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得分为69.58,城市居民对政府持比较信任的状态。其中,2014年城市居民对各职能政府的信任得分为66.14分,2014年城市居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得分为76.45分。与2013年相比,均略有提高。

政府的社会责任。2014年的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政府社会责任满意状况较好,满意指数得分60.8分,比2013年上升1.0。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受访者对收入增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空气质量、自来水质量、生态水面质量等的满意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政府治理责任各项指标的信心度比前两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比如,认为预防和惩治腐败在未来3年将变好的受访者比例相较2013年上升了22.3个百分点,预防和惩治腐败成为政府治理责任各项议题中满意度和信心度最高的指标。

社会治理状况。数据表明,2014年度社会治理绩效的平均得分为61.75。宏观基础秩序方面,“社会是非标准模糊”和“社会信任危机”被认为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中观群体关系方面,评价明显偏差的是“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其次是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的评价;微观个人福祉方面,评价相对偏差的是“住房状况”“未来发展信心”和“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重点关注百姓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应着力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推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利益汇聚和代表的作用,建立起公平的利益表达和协商的集体平台,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冲突化解渠道;将宏观基础秩序的建设提升到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地位。

权益保护与基层参与。数据显示,公众对于依法治国的信心有显著提升。与去年相比,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状况持有乐观预期的比例从32.6%提升到46.9%,提高了14个百分点;对于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状况持有乐观预期的比例从40.8%提升到52.6%,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公众认为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将会在未来有提高。

环境满意度。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的环境满意度总体得分为61.42分,与2013年相比,满意度提高了1.89分。

社区参与。2014年的调查发现,在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居民普遍参与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目标层次较低。调查数据表明,通过推动社区参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有助于消解不理性的邻避倾向,实现社区的和谐共治。社会中间阶层既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亦是邻避倾向的主要带领者。大力推进社区参与,不仅能满足社会中间阶层实现权益主张的需要,同时也是化解信息沟通不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权益的有效手段。

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据机会均等、标准相同和结果相当的标准,该报告从满意度、绩效评价和信心指数三个维度评估了我国目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环境保护)在地域间、制度性和群际间的均等化水平。报告指出:在群际性差异方面,医疗卫生服务的差异较为突出。在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和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间,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差异是各类基本服务中最为显著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和自我认定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各类群体中最低的,对未来的预期也显得信心也不足。从总体上看,本年度公众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得分较低,为该项指标三个年度中的最低分。公众对医疗卫生的信心指数也跌落到75.2分,为3年来最低。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社会变迁   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