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报告就中国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十二个方面对人们的态度和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对全国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用数据描述了目前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态势。
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以2012年为基准,2014年社会景气指数与社会信心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2014年社会景气指数为100.84,对总体事项的信心指数为100.78,对个体事项的信心指数为100.83。这意味着,一方面民众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在总体上稳步前进;另一方面民众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信心充足、预期良好。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发展亦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或者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阶段提高到了社会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人们的诉求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关注自己与周围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公共事务参与表达出强烈的意愿。对社会信心状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层面的社会公正、环境质量、物价水平和个体层面的住房状况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影响民众社会信心提升的最重要事项。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民众行为基础,在政策实践意义上,时刻把握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状况,对民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加大关注和解决力度,则能及时化解社会问题乃至潜在社会危机的蔓延和传导,进而推动社会朝着更为景气的方向发展。
社会的包容状况。在2014年,中国城市总体社会包容指数为64.6,与2013年、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稳定态势。报告显示,“交换自主”量表得分虽然逐年增长,但连续3年成为得分最低的短板。“交换自主”代表着公众在经济社会体制中的谈判和交易能力,是发展机会、工作状况、社会地位的综合表现,应当加强政策关怀。
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通过计算,2013年中国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0.240,在124个国家中排名93位。中国社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依然位于第三世界阵营,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福祉水平、社会包容性、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差距,有待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进步迅速,中国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上升的幅度较大。报告维持2013年的判断:如果中国能保持当前的社会发展进步水平,15—20年内中国将进入第二世界的行列。
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分值62.83分,城市居民对生活现状基本满意。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凸显。中国城市居民对心理和精神生活的不满意度首次超过了对物质经济生活的不满意度,正向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心理健康等生活领域的民生需求的方向发展。统计结果显示,3年来,在各个生活领域受访者对“生活压力”的不满意程度首次排列第一,其中29.9%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比较大或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