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家族化”与我国特殊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关。目前普遍实行的是类似于“伯乐相马”式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权力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带来许多弊端,曾经热烈讨论的“火箭提拔”、“萝卜招聘”等现象就是例子。在这种选拔制度下,很容易近亲繁殖,使权力家族化。一旦发生腐败还很容易形成一张张腐败网,一个个腐败集团。
“权力家族化”还有深层次文化上的原因。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家族是社会中最顽强的力量。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权力家族化”形成的土壤。梁漱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提到:“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到最近方始转趋于超大家庭的大集体;‘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而家人父子乃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姐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日本人稻叶君山也曾说过:“中国家庭制度之牢固,古今任何强劲之敌未能突破之。”一个以“血缘”和“姻缘”为纽带、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政治家族”,满足了贪官社会或家庭归属感的需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情、重视家庭,中国“权力家族化”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而“权力家族化”在中国也为祸更烈,甚至别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中国可能变了形。这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
“腐败家族化”问题的治理对策
我国古代就有防止“腐败家族化”和“权力家族化”的一些思路和制度做法。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介绍,礼记就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宪法,《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汉朝为应对察举制度的弊端,从过程入手进行治理,青年才俊首先在太学接受教育,然后派到地方实习,再由长官进行察选,最后中央统一考试,必须经过四关方才成为官员。曹魏开始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了一个更为客观的标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用人全凭考试,纵然贵为天子,也只能通过当时的习惯法选用人才,不能绕过中书门下两省封官,《唐六典》已经是一部成熟的行政法规,规定中央高级官员近亲不能任京都郊县要职、不能担任监察官。应该说这些制度的初衷是好的,这些制度,主要是防止家族中多人当官,盘根错节,共同谋取利益。制度的订立是一回事,制度的执行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制度往往难以坚持下去。但是,至少在制度设立的相当长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归纳起来,治理“权力家族化”问题有三大对策,教育、打击和预防。教育对策主要针对的是个人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长期的、有效的教育对于改造不良的文化,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打击对策可以惩戒和威慑“权力家族化”现象。邓小平指出:“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 惩戒是为了给行为主体足够的惩罚,以维护社会正义。威慑针对的是潜在的行为主体,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或者由于感到害怕而不敢违法乱纪。打击对策要找准突破口。“权力家族”是一个网络,既然是网络,就可以通过打开一个薄弱环节而使整个网络性问题得到清除。
预防对策可以减少 “权力家族化”的机会。首先一个预防对策就是要解决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要防止“权力家族化”,首先必须加强民主监督,并以权力制约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次是尽快彻底改革现行的“伯乐相马”式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党的干部政策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执行。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干部任用上一直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预防“权力家族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推进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行事。公务员的升迁,不是凭关系,而是要凭德与才依法进行。
改革“伯乐相马”制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规则赛马”的机制,真正实现以制度选人。过去一些年来,党和政府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初级公务员的“凡进必考”,部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公开选拔(也称“公选”)或竞争上岗,个别地方在乡镇一级试行过的“公推直选”等,都是重要的改革尝试。所有这些改革的大方向都是对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一些新的制度选人改革尝试中,不够彻底,一些制度还人为地隐藏了后门,使个别人能继续把制度玩弄于鼓掌之上。这些问题都应当认真地加以解决。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广礼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十八大以来反腐新常态论》,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责编/周素丽 刘建 美编/于珊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