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五个成效——增草增水增样增收增和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与探索,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突出表现为“五个增”:
增“草(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 3.2%提高到2012年的4.8%,草原植被覆盖度年均提高11.6%。数据显示,青海高覆盖度草地正以每年23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增“水”。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黄河源头玛多县再现千湖奇观。青海湿地面积从2003年的556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814.36万公顷,总面积居全国第一。
增“样”。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植物种群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高原多样性民族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丰富和拓展了“大美青海”品牌的内涵。
增“收”。2005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仅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一项,每年使全省农牧民人均增收508元,其中牧民人均增收2588元。2013年,青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9.70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居全国第9位;接待国内外游客1780.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8.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28.1%。
增“和”。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普遍增强,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悄然转变。通过落实一系列强牧惠牧富民政策,广大农牧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群众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和感恩,促进了藏区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三条经验——合理统筹兼顾四个文明
在保护底线不能破、保护战略不能变的倒逼动力推动下,青海初步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课题组认为,青海的探索,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必须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定义与理解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态度、信仰和价值理念,即把人类千百年来在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那些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传统文化期待的经验积淀、传承、接纳下来,并且内化成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独有的态度和价值信仰,外化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人类自觉、理所当然的行为。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能够透过生态文化有效地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时,就能够激发起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量。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这就要求把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作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逐步建立符合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青海深入挖掘高原稀缺性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生型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制度是“硬杠杠”、“指挥棒”。只有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最严格的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轨道。
总的来看,青海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是条件,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保障,生态文明是目标。统筹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融,使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长期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文明社会。这无疑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对全国其他省份和地区的最大启示。
(执笔:陶建群、武伟生、马洪波、王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