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依法治理、服务群众理念,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当做到维权与维稳紧密结合、法治方式与群众工作有效对接。一要按照源头治理的要求,在人民调解中更加注重服务群众,更加注重依法调解。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加强人民调解专家库建设,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增强整体功能。三要发挥法律专业人才优势,健全完善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的长效机制,引导涉法涉诉信访群众更多地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树立全民普法守法理念,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从法制宣传教育到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培养。一要下大力气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坚持不懈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各项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坚持普法从娃娃抓起。二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健全普法长效机制,充分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普法活动,深化“法律六进”活动,运用网络、微博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法治宣传,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树立执法为民、服务为先理念,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一要依法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二要进一步规范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针对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和特殊病人的特点,坚持以提高戒治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三要做好新时期的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扶体系,努力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树立规范执法、保障人权理念,健全严格公正执法、依法诚信执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要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把教育改造罪犯作为中心任务,建立罪犯“无忧改造机制”、同心帮教基地,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二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网上办案平台建设,推进狱务公开,特别是要针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重点环节,制定完善统一严格的程序规定和标准,确保执法规范。三要严格依法执业办案,认真办好每一个律师辩护代理、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案件和事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和法律事务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注重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教育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忠诚于法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的准则,把坚守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职业情怀,用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使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起案件办理都能体现公平正义。
提升能力素质。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要推进司法行政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执法执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风窗口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严格执法、诚信执业,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加强制度约束。制度管长远,制度管根本,制度更具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健全廉政巡查制度和网上警务督查制度,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各项铁规禁令,切实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问责,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