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解放新论: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市场上有一些悲观论调。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中国经济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对此怎么理解?
赵振华:就战略机遇期而言,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格局没有变;从国内来看,国内稳定的大势没有变,继续深化改革的大势没有变。
哪些内涵、哪些条件发生变化了呢?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球第2位,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了;但与此同时,中国过去更多的是适应和被动,而现在可以更加主动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过去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更多的是引进外资、出口商品,现在更多的是出口服务、出口资本,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越来越成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从国内改革的角度来看,过去更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了;从开放的角度来说,过去主要是引进外资、给外商提供优惠条件,现在则更多地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就具体内涵而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家用电器,此后是汽车、房地产等,现在休闲旅游、养老、婴幼儿护理、体育、健康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就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劳动力素质在稳步提高,为未来经济增长由规模型向创新型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此外,我国市场体制框架已经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制的框架也已搭建起来,等等。
这些新常态下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正在赋予中国经济实现”爬坡过坎”更多的机遇。有的人看到增速放缓了,就感到悲观,但实际上,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其实已经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征,这些也在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中得到了很精辟的总结。对于中国经济不要盲目自信,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当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树立信心,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出现和发生的积极变化。
审批制改革将激发系列创新
解放新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回顾2014年中国经济,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改革无疑是一个重点。从中是否可以看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党领导经济工作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赵振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不断下放权力,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改革初期,我们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就是先改一点、放一点;然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放得更多一点;此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一般性的都放了;现在还有一些权力没有下放,这集中地体现在审批过多上,束缚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所以,现在就要推动审批制改革来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简政放权,其结果是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数字显示,今年3月—8月我国市场主体的数量增长了61%。这说明,通过下放权力、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把市场活力激发起来了。审批制改革要求政府决策更加科学,调控的主体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要提升,要更加明确哪些该决策,哪些不该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说对政府的要求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通知下来,让你干,你就干,不让你干,你就停下来,这是很简单的。在市场条件下,真正的宏观调控是更难了,要把握准调控的时机、把握住调控的力度、还要不断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来确定宏观经济政策要变还是不变、怎么变。
宏观调控不只是一个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政府掌控整个经济、驾驭整个宏观经济的能力。所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而怎样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点。从长远来看,审批制改革不仅可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通过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激发创造活力。通常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创新,但实际上,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是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的。通过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是中国推动创新的一个重要链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产品创新目不暇接,很大程度上说,都是政府放权的结果。这说明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会激发企业创新、社会创新。这就要求党管经济,要宏观管得更平稳、微观管得更活,通过宏观给微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