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安全与保证政治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完善的粮食物流体系。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具有发展粮食物流的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但在粮食物流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国外粮食物流的经验,建议从培育大型龙头物流企业等方面构建和完善河南粮食物流体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物流 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粮食安全概述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粮食既是全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粮食安全”和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息息相关。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罗马宣言》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①。
按此定义,国家粮食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数量上有保障供需基本平衡的粮食生产能力;供应上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获得上有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粮食价格体系,并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粮食不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自给率却从95%的设定目标降至90%以下。按照可比途径来算,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之和,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40%。依靠大量进口显然解决不了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③。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来考虑,需要重新组合政策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构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④。要达到此战略目标,首先要界定农地产交易权,建立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其次要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粮食生产科技投入,提升粮食增产能力,并解决粮食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再次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职能。在保持国家安全储备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粮食的商业运作。
河南省发展粮食物流的优势
据学界的共识,“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包括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是一条完整的环节链。”⑤在全社会物流中,仅粮食运输和周转量在全国各类物资运量中就名列前茅。河南省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发展粮食物流潜力巨大。
位居全国中部的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具有强大的辐射和集中功能。河南是亚欧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以郑州为中心,距京、津、汉、西安、沪、宁、杭的直线距离都在600~800公里之间,物流运输覆盖豫、冀、晋、鲁、京、津、鄂、苏等十多个省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综合运输优势。多条交通大动脉贯穿河南全境,融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铁路方面。全省客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京广、京九、焦柳等干线纵贯南北,陇海、宁西等干线横穿东西,京港高铁、徐兰高铁、郑渝高铁纵横于中原腹地,“十二五”铁路网规划的郑徐高铁、商杭高铁、郑渝高铁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到2012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 4822 公里,以郑州为中心“米”字形布局的高铁网正在加快建设⑥。公路方面。多条国道及高速公路纵横交织。“十五”以来,河南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8个省辖市间全部有高速公路连接。至2012年底,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30公里,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⑦。水运方面。属国家主航道的淮河、沙颍河以及省航道的涡河、唐白河等与华东水网浑然一体,通江达海。航空方面。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明确其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郑州航空港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2012年,郑州航空港的货邮吞吐量增速已居大陆大型机场首位,每周全货机航班居中西部主要机场第二位”⑧。今后将建设4条以上跑道,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此外,河南省现在已有南阳姜营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同时安阳豫东北机场、商丘观堂机场、信阳明港机场正在的积极筹建。河南航空运输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
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位居中原的地理优势,使河南在接近原料产地方面优于东南;在接近高收入、高消费地区方面优于西北。从全国范围看,河南既是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又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加之本省人口众多,又是国内重要的消费市场。这种双向优势,有利于河南成为全国物流的重要基地。
鼓励发展物流业的政策优势。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提高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储、运、装、卸的“四散化”。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加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铁路、能源原材料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户河南,河南省物流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河南省把握机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发展物流产业,如2010 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围绕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出“1+10”的发展战略。2010 年11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中要求从各方面保障河南物流产业发展。
产业聚集区的助推优势。一方面,河南陆续在全省18个地级市、108个县区建成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约有2万余家企业入驻。对物流业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河南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河南省重视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等地市相继建立一些物流产业园区,吸引数百家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其中,由新加坡与河南共建的河南(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于2011年6月赴新加坡招商,进一步加快了河南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国际步伐。
当前河南粮食物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力紧张,以包粮运输为主。一是铁路运力紧张。虽然河南处在全国铁路网的心脏位置,然而它既是全国产粮大省,又是产煤大省,运粮和运煤常常冲突。特别是在国家煤电紧张的季节,铁路运输基本是首先保煤。“河南粮食部门平均每年向铁路部门申请7.2万个左右车皮计划,实际发出量只有6.4万个左右”,常常造成粮食省外远距离流通不畅,不能按合同运出去的现象。二是目前汽车运力也不够,只能保证省内运输和周边省市近距离运输,不能保证省外远距离粮企的正常供应。粮食贸易单位多分散在各地,网络建设尚不到位,不利于散粮流通的调度,使散装专用车辆空返率高,增大了物流成本,影响了对散粮汽车及其配套设施投资的积极性⑨。三是尚未实现“四散化”运输。目前,仍然多采用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只占原粮运输的10%左右。除了粮食储存环节较大比例为散粮方式外,其他环节基本采用包装方式。全省只有几家大型面粉企业分别拥有6~8台散粮汽车,还仅用于加工企业所需原料的搬运,未有社会化服务。除个别粮库拥有少量改装车外,粮库基本没有散粮汽车。
仓库的设备设施不适合散粮接发。一是粮食物流设施落后,不能有效衔接。目前,所使用的多数粮食储存、物流设施,在建设时对相关发展趋势预测不够,致使建成后不能很好适应粮情变化而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适合散粮接收的有效仓容少。全省现有粮食有效仓容中,约有100亿千克的仓容为1980年前所建,已经过了使用期限。预计2015年河南粮食产量将突破600亿千克大关⑩,将有更多的粮食仓容缺口。而且,河南现有粮仓以平房仓为主,浅圆仓、立筒仓比重很低,无法做到散运。散粮汽车严重短缺,全省只有几家大型面粉厂分别拥有6~8台散粮汽车,仅用于加工企业原料的搬运,未有社会化服务。除个别粮库拥有少量改装车外,基本没有散粮汽车。火车散粮装车设备、火车与汽车散粮卸车设备短缺。三是粮库布点不尽合理。小型库多,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之间没有形成高效的仓储流通网络。收纳库与中转库功能区分不明显,几乎既是收纳库,也是中转库,因此粮食运量不集中,难以保持稳定的专列运量。
粮食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单一。一是企业规模小。全省传统的粮食仓储、运输企业和少部分新型专业化粮食物流企业,虽然做了几次整合,但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是规模小、网络化经营程度低,竞争力弱。二是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现在多数粮食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粮食批发市场只管交易而没有运输能力,都形不成一条龙式的服务。三是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不能达到从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及全程粮食物流方案设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一是目前全省大部分粮食企业从原粮采购到产品销售整个过程,都是各自独立完成,制约了粮食物流各个环节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二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各种粮食运输、仓储等设施,不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造成部分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的状况。三是河南与全国各粮食主销区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