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包容性发展中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重庆的案例分析

【摘要】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为基础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与上海市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上海相比,重庆在包容性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 产业结构 指标体系 投入—产出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继续推进城镇化。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的发展牵动整个西部的经济增长,它的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整个西南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融入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体系中,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解决现今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综述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提出了工业结构存在重工业化趋势的霍夫曼定律。Davis,S.,Lyons(1996)把产业结构与战略和机制竞争力摆在同一位置,对产业结构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Caves,R.E.(1998)则认为产业结构的改变能够显著地影响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以上学者均倾向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近年来的学者Dewick、Greenhe和Miozzo(2004)认为技术变革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①。

我国较国外的研究起步晚,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引进西方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方面,张立厚(2000)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根据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能力、人口环境素质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关系等因素,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包容性发展发展战略的要求。②同时,周振华(1992)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包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主要内容。③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与模型机制研究方面,王述英(1988)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收入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国际贸易。④宋锦剑(2000)则认为资源供给机构和国际贸易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⑤陈静、叶文振(2003)提出政府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大因素。⑥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上的逻辑推理,大部分缺乏实证支持。二是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外学者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中引入包容性发展概念的可谓凤毛麟角。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实践意义不强,不能真正指导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包容性的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1

表1 产业结构包容性程度指标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传统的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到两大方面,即高度化和合理化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是产业溢出效应的增强,而产业的溢出效应往往和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则侧重于产业结构包容性发展相关指标的构建以及后续的实证分析,因此对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不作涉及,产业结构的包容性发展指标按表1构建。

其中,可以看到所有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比重类和结构类。比重类为各选定产业或部门的投入经费或者产值占GDP的比例;结构类指标即产业关联度指标为基于投入产出表中得出的各选定部门的结构性完全消耗系数。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重庆的实证分析

比重分析。为了更好对重庆市的包容性发展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引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市作为对照组,具体比重类指标如下表2所示:

2

表2 2012年重庆市、上海市的各项指标汇总表⑦

整体上看,重庆市在教育、卫生、社保、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6大部类的产出(或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小于上海市,这体现出了其与上海这个中国一线大城市的差距所在,也从横向说明了重庆市的包容性发展在量上还有整体的提升空间。但同时应当注意到一点,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除教育支出比重与全国水平一致外,其他5个部类都高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重庆市的包容性发展在全国范围来看,处于平均水平以上,这是其乐观的一面。

产业关联度分析。本文的产业关联度是基于2012年重庆市和上海市的144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来做分析的。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计算方法如下:

B=(I - A)(-1)-I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j产品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I为单位矩阵,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这种结构分析法有利于清晰地将包容性发展的部门的产出分解归因到不同中间部门的投入上,从而得出各中间部门对于该部门产出的关联度以及贡献的程度。我们选取包容性发展指标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具体分析。

教育。在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强调公民自身发展机会的均等化。这种机会的均等化是公民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社会权利,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保障。而教育均等化或者说是教育的普及,则是这种个人发展机会的集中表现。

下表就是基于投入—产出表得到的2012年重庆市和上海市教育业完全消耗系数表:

3

表3 重庆市、上海市教育行业完全消耗系数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重庆的教育业完全消耗系数第四为银行业,且数值高达0.045,这一方面体现了银行体系对于教育的扶持作用(如学生贷款),但同时也说明了,重庆市受教育人群本身的收入窘境,暗示着有政府介入和补贴的必要性。第二,对比上海的教育部门,重庆市没有“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意味着重庆市教育产业还处于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电教化水平还远弱于上海,这说明了重庆市提升教育现代化、特技化的空间还很大。第三,从投入品部门的种类上来看,重庆市的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说明重庆教育部门的投入品还存在很大的创新组合空间和优化整合空间,以带动尽量多的部门立体联动,共同发展。

卫生。适当的卫生医疗制度改革,或者更加市场化、便民化的卫生医疗供给体制,甚至于政府直接的对于卫生医疗的补贴等,对于普及卫生医疗,惠民促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4 (1)

表4 重庆市、上海市医疗行业完全消耗系数

由于卫生医疗生产部门本身的固有属性,重庆和上海两市卫生业部门居前十位的投入部门中有5大类完全一致,并且它们的完全消耗系数也相当接近。因而,从整体上而言,重庆市的卫生医疗生产部门比较趋同于上海市。

此外,尤其需要提到的是,重庆市卫生和医疗生产的投入品部门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达到了0.063(上海市表中无此部门),同时上海市一表中也并无银行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这说明了重庆的医疗卫生生产部门有着自己特有的构成。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银行业以及电子元件制造业对其医疗卫生生产的贡献程度。那么,发展医疗卫生业必然会带动这三大类带有当地特色的(并且有相对优势)部门联动发展。

社会保障。从包容性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更多的是体现社会的公平,是在经济强调效率之外,对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政治、民生问题作出让步后的一种举措。

5 (1)

表5 重庆市、上海市社会保障行业完全消耗系数

从上表看,重庆与上海两市在社保业这一领域投入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第一,重庆的社保业中间投入品相对传统,且集中度比较高,如印刷业达到了0.112,电信为0.098,教育为0.097。

第二,重庆的社保业中间投入创新度以及与金融服务业整合度严重偏低,活力不足。从上表可以看出,上海市的社保中间品投入部门中有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部门,这对于活化其融资渠道,增加经济活力,甚至提高社保产品产出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包容性   指标体系   实证   产业结构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