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论中国特色执政理念的发展与演进(2)

中国特色执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三位一体的。自1921年成立以来,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革命时期到执政历程中,不断摸索,历经几代领导人的努力,终于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目标—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为什么人谋利益?为什么人服务”的提法,他们一致的观点是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而不是“少数人”。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将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结合中国当时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成为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的指南。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在于每个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不能只代表少数人或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我党根本宗旨,毛泽东为在全党全军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全国树立了以雷锋、白求恩、张思德等同志作为楷模的典型人物,供全党及全国人民学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同时,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首先,他提出,我们的一切行动必须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共产党人行动和领导决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他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他果断地将国家发展建设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发展,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将党在这一时期执政理念核心价值目标确立为:“共同富裕为人民”。

随着改革开放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执政党建设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进一步明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衡量标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本质就在“以人为本”,它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发展,一切以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为中心来解决与人有关的问题,本质是要尊重人的各项权利,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社会。

2014年2月,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⑤这集中代表和体现了新的领导集体对于执政理念核心价值目标的定位和传承。

执政理念的具体价值目标—从“以国家建设为中心”到“中国梦”。根据时代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建设者,将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作为这一时期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切以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与统一、稳定为根本前提,“以国家建设为中心”的执政具体目标贯穿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之中。这与新中国迫切需要改变落后、贫穷的现状,实现国家强大、富裕的时代要求是相符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与全面分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课题有了正确认识。寻求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经济,并以此作为执政理念的具体价值目标。从这个阶段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别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面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探索。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党和国家不仅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站稳了脚跟,而且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复杂环境中打开了新的大好局面。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执政理念开始了新的拓展。以胡锦涛为核心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确定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的具体价值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执政重心放在如何让经济能够既快又好发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使百姓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这也是我党在本世纪前二十年执政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对我党执政理念的具体价值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目标。作为现阶段国家发展、人民奋斗的具体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确立“中国梦”这一发展目标,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极大的包容性。它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大陆的中国人可以接受,台港澳的中国人也可以接受,海外的华侨华人都可以接受,外国人也容易理解。其二是极大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做梦圆梦的机会和条件。个人梦的实现,是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国家和民族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强盛。因此,中国梦的论述,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心声,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执政理念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从政治动员到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对当时世界局势的错误判断,以及长期处于抗日革命武装、解放战争状态的惯性思维,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找到正确的执政价值理念的实现路径,企图通过单纯的依靠思想政治动员的手段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搁置一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冰冷的政治关系、阶级关系,人性遭到扭曲,人成了政治的工具。不可否认,选择用一种政治的强制手段完成对当时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建设,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以政治动员的、个人权威的、革命运动的形式发展国家经济,容易造成建设过程中因为各种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动荡性,势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为我国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摒弃了“斗争哲学”的思想,把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鼓励先富带后富。确立了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技巧解决了党在这一时期执政理念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始终坚持,并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价值诉求实现的正确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党的执政理念价值目标实现路径确定为一手抓“深化市场经济”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构想;一手抓执政党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原则,总结了我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将党的建设推到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确定为我党执政理念价值目标诉求的现实路径。主张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中央与地方、国外与国内、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发展利益,从理论上论证、实践上落实,逐步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才能自强,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题主线,推进深化改革促发展。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中央在反腐、民生、外交等方面的执政新风,深得社会各界拥护。

纵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嬗变过程,始终将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目标确定为“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立场是与生俱来的,是始终如一的。这里的“民”是“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别称,因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所差异。人民立场,曾先后被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而在执政理念的具体价值目标上,也因阶段不同而各有差异。国家和政权的稳定、共同富裕奔小康、中国梦,都是党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执政理念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目标;同样,在执政理念的诉求实现途径上,也是经过了政治动员、优先经济发展到科学发展、深化改革的变化。各个时期的执政理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现了其各自的指导价值,为国家独立、共同富裕、我党执政地位的提升和新世纪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方向。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

【注释】

①[法]罗曼·罗兰:《卢梭传》,陆琪译,西安:岳华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60页。

②《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⑤张朔:“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理念   特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