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及动态均衡,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以科技为支点,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确定经济发展平稳、高质新常态;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相关市场体制建设;创新政府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多元善治。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良性互动 动态均衡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必将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以及领导层近来发表的一些讲话都表明,中国要谋求一条更加平衡的发展道路,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能否兼顾?如何实现两者的动态均衡?本文将在深入、辩证地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其根源,寻找两者并行不悖有机结合的策略和制度路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某种阶段,尤其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这种观念反映了人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短期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部的物质资源,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可以使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大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并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一定数量的废物进行净化,使经济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反哺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反之,如果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良性循环被破坏,经济的不当发展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枯渴,环境自净能力丧失,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社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可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归根到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彼此依托关系还表现在环境本身是一种生产力,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已不只是单单的维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环境保护对发展经济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21世纪所提倡的绿色包容性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就是把环境治理与开发下的绿色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战略,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唇齿相依,也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互相推动。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与挑战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消耗量过大、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为严重的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空气质量较差,水污染问题严重,垃圾处理压力日益增大,绿地减少及生态风险的增加、能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物质财富,也致发疾病的增加、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一些地区环境难民的产生。
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25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是2005年环境治理总投资额的4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仍然存在,经济目标和社会平等以及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未能明显缓解。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二是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上涨态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利用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新能源开发尚处于市场失灵阶段,开发成本普遍高于传统化石能源。在新能源替代过程中,如果目标设定的过高,将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又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消费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有研究认为,“能源价格一个单位的上涨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影响为0.588个百分点”。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样有较大的影响,学者林伯强认为,“如果能源价格上涨50%,这一涨幅会使全部生活花费增加4%”。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