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林毅夫与蔡窻、李周合作研究,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书中的很多分析与预测,曾在学界、舆论界遭遇质疑。但在今天,这些预测已经、或几乎成为铁的事实。
近日,在该书出版20周年之际,《中国的奇迹(增订版)》出版。20年后再版,意义何在?过去的经验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启示?“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记者对话林毅夫,求解中国经济的未来。
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世界银行每隔4年对东亚经济进行一次主题研究,研究结果形成文字——《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3年中,连续15年实现年均9.7%高增长的中国却未见其中。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是您当年书写《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原始动力。那么,20年后再版的理由又是什么?
林毅夫:在过去20年里,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中国经济创下人类历史上的奇迹。1994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当时世界上最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还要低。在此之后,中国维持了20年平均10%的增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0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贸易国;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并且,中国还是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大国。这些成绩与《中国的奇迹》的预测是一致的。
尽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不过6800美元。今天讨论“中国的奇迹”,重点在于中国有没有可能及如何变成高收入国家。目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好时机。
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记者:也就是说,再版的意义在于,从过去20年的经验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林毅夫:是的。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9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只有7.3%,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很大。中国未来能否维持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要使“奇迹”继续,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当下的形势,预见可能的风险。
中国经济过去20年转型、发展的政策,与主流理论有相当多背离的地方,主流理论没有真正揭示中国经济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在一些制度与政策违背了主流理论的状况下,中国在1979至1993的15年间取得年均9.68%增长率的傲人成绩后,为什么还能在后来的20年间维持年均9.82%的高速增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主张回归到增长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源自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自身发明,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有成熟的方案作为参考,成本和风险可以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快,经济增速可以比发达国家高。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记者: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后发优势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之前不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这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关。中国在建国以后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希望在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一较高低,放弃利用后发优势。此外,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且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不符合当时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这些先进产业中企业的持续经营,政府就必须不断给予各种保护补贴,采取价格扭曲和市场干预等方式,造成资源从有竞争力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错误配置到没有竞争力的、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